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木兰城
明朝嘉靖7年,即公元1528年,追随吐鲁番三代速坛的元老重臣牙木兰,带着两千多顶帐篷,男女老少一万多人,来到嘉峪关城外请求归顺,明王朝对他们的归来给予了热情的欢迎,明朝皇帝特地下旨无偿发给他们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并在嘉峪关外修建土城以安置他们临时居住,当地人称之为木兰城。
今天人们将明代“木兰城”的遗址称为西双井子堡,据记载,牙木兰和他的部属家眷们,在这里居住了数月之后又迁至湖北,并在那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融入当地民族中。
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朝洪武5年,到最终建成一座完整的关城前后历经了168年的时间。伴随着关城日月的东升西落,它走过了600多年的时间。应该说,这几百年间祥和安宁的氛围是嘉峪关的主旋律,战争只是暂短的插曲。直到清代,嘉峪关也很少发挥边关要塞的军事作用,成为一个纯粹的通商贸易内陆关卡。
黑山岩画
在嘉峪关西北有一条长约10公里的峡谷,黑山峡谷,这里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峡内南北两山对峙,山势陡峭,怪石嶙峋,在两侧的悬崖上,古代先民留下了153处岩画。这153处岩画,是遗留在嘉峪关地区悬崖峭壁上的古代游牧民族的艺术珍品。从风格和内容上判断,出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民族之手。它为研究古代河西地区的生态环境,先民的生存活动和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古代游牧民族的“画匠”,用坚硬的石头或其他硬物在嘉峪关黑山峡谷的岩石上刻凿,创作了一幅幅动物,人物,狩猎,操练等技法简练,内涵丰富的岩画。
岩画上的老虎和蟒蛇
这幅岩画上有许多动物,但令人惊奇的是画面上居然出现了老虎和蟒蛇,这两种动物,只有在森林茂密、气候湿润的环境中才能生存,但这里别说森林,就连一棵小树苗都难得见到,而且气候极其干躁,老虎和蟒蛇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生存。但它们怎么会出现在黑山岩画上呢?嘉峪关悬壁长城文物管理所所长解释说:“它各种可能都有,但是可以肯定它就是对当时生活现状,所看到的一种原始真实的记录,这是肯定的。他们认为像这些猛禽老虎、蛇呀等等、 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很神秘而且有灵性,这样的话,他们可能把它们当做一种图腾崇拜,进行图腾崇拜的一种崇拜,在这儿记录下来。”
舞蹈图
在四道股形沟沟谷右侧一块突出的崖壁上有一幅巨型舞蹈图,它距离沟底3.5米、高 1.28米,宽1.14米,是黑山岩画中最大的一幅。它不仅场面宏大,而且人物众多,有三十二个人物。而且是分三个段落,不同形式,有领舞、伴舞和群舞。它表明人物身份不一样,地位不一样,他的形态有双手插腰,有单臂独舞的,而且在这个画面上,还有一个人像巫师一样跪在地上。整个场景庄严、肃穆,而且场面宏大,它是一种祈祷或者一种巫事形式的表现。
专家们考察后认为,黑山岩画是这里的先民们描绘在崖石上的史书,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对于研究河西地区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们在1981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岩画之一。
放羊老人的惊世发现——戈壁古墓群
古墓出土的陶器
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墓是“果园——新城魏晋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关市区东约18公里的新城镇,在这里分布着魏晋时期的古墓葬千余座,素有“地下画廊”之称。
1972年,嘉峪关新城村的一个放羊老人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埋藏在戈壁下的古墓,后经考古发掘,一群规模宏大的古墓群从荒凉的戈壁下惊现于人们的视线中。
经过对部分墓室的发掘,文物专家考证出这1700多座墓葬为魏晋时期的古墓群,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点。
而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个大型古墓群就象是一个埋藏在地下的画廊,墓室壁砖上一副副生动的墓室砖画,以其丰富的内容,简洁质朴的画法,描绘了墓室主任生前的生活情状,真实再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俗生活。
驿使图
这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描绘市井生活情节的连环画,真实描绘了中国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的状况,其内容包括牧畜、农耕、兵屯、狩猎、营垒、出行、驿传、宴乐、舞蹈等。这些砖壁画是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俗等的实物资料。
其中描绘古丝绸之路繁忙景象的《驿使图》成为中国邮政的标志图案。这批墓室壁砖画的惊现,弥补了古代文献记录的不足,为历史学家深入了解魏晋时期河西的历史,魏晋绘画史,音乐史和民俗史,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