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文化产业政策的谋篇布局,如何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邢拓 2019-07-23
2019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相关政策在先前政策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地聚焦于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等领域。

回顾2019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大事都备受瞩目——文化产业领域的“基本法”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市场监管持续发力,5G商用赋能文化创新发展,“夜间经济”点亮城市消费活力……本文为大家带来2019年文化产业政策年中盘点。

一、 综述

自2018年3月以来,文化和旅游领域相关政策的基调总体上保持不变,与2018年的政策一脉相承,同时又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进行更新与完善。2019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相关政策在先前政策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地聚焦于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等领域。

国家层面,文化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文化产业领域的“基本法”越发清晰;数字经济赋能文化发展,5G商用释放文化创新活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发展,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并行推进;旅游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冰雪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地方层面,强省会时代推动产业人才集聚,大湾区经济定义区域发展模式;“夜间经济”点亮城市文化消费活力;除此之外,发展全域旅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等也成为了地方政策的重点。

二、2019上半年文化产业政策亮点

1、文化法制建设不断推进

上半年,文化及相关领域的法律政策相继出台,文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6月,文化和旅游部对《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指出,国家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发布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意见稿》的发布,意味着我国首部关于整体文化产业领域的法律的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距离正式出台的时间也越来越近。

从2010年“文化产业促进法”首次被提出,到2015年正式启动起草工作,再到去年两会期间被列入五年的立法规划,文化产业领域的“基本法”已经起草、审议了九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文化细分领域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政策的着眼点逐渐由产业整体向产业中某个行业及某类行为进行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2、文化市场监管持续发力

市场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政府有效的监管。2019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短视频直播、试听节目等领域的市场监管继续加强。7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此举是为了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行为,促进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4月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未成年人节目再一次戴上“紧箍咒”。《规定》的内容包括不得诱导未成年人谈论名利、情爱等话题,也不能宣传炒作童星效应和明星子女。《规定》出台后,荧屏上未成年人节目的“火爆”成为过去时。未成年人节目该如何制作,才能合法合规“不触线”?详见新规落地,“萌娃经济”的光环还能继续吗?

5月28日,国家网信办统筹指导西瓜视频、哔哩哔哩、秒拍、A站、美拍、梨视频、微博等14家短视频平台,以及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PP视频等4家网络视频平台,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统一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3、新业态发展迅速

2019年,被业界称为5G商用元年。6月6日,工信部发放5G商用牌照,工信部修订《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年版)》,增设5G相关业务子类。5G的商用使得万物互联互通成为可能,在5G技术广泛普及后,文化产业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铺开,产业融合能力进一步加强,人们将享受到更为智能便捷、优质高效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鼓励发展数字经济是上半年文化政策的一大亮点。5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战略纲要》),对数字乡村的建设正式地、体系化地进行了认识上的部署。

4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19年底,要实现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统筹管理,初步形成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总目录,做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平台、资源、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试点工作。

4、文化企业活力增强

金融支持是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融资难也是许多文化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道难题。通过政策支持,让更多的资本流向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改善中小微文化企业的营商环境,引导文化企业更好成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其中,抓好年初出台的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落实被重点提及。中小微企业是我国文创企业的主力军,优惠政策的背书将更好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确保文创企业轻装上阵,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市的支柱产业。通过建设文创板,北京重点扶持小微企业,缓解其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6月,北京文创四板挂牌孵化培育基地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启动,标志着北京“文创四板”正式投入运营,“文创四板”将为全市文化企业提供股债融资、培训辅导、股权管理、四板挂牌、转板上市等专业服务,畅通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

5、乡村振兴正当时

自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层面出台了若干政策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具体部署,并指导各地区各部门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2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共分为八个方面,其中多处涉及农村文化建设和文旅发展,有9次提及“文化”,8次提及“创新创业”,5次提及“文明”,3次提及“旅游”等。透视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可以看出,关于乡村文化建设和文旅发展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持续推进。

1月初,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新的“厕所革命”又将来临,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将得到有效提高。

2月末,中宣部等十部门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了系列措施,一是推动共建共享,解决资源闲置问题;二是开展主题性和常态化阅读活动,提高书屋使用效能;三是优化内容供给,有效对接群众需求。农家书屋工程开展十多年来,部分地区一直面临着供需不对位、资源闲置、使用效能不高等问题。《方案》的发布旨在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并优化内容供给,有效对接群众的真正需求,使农家书屋能真正落地,“有书读,有人管,有活动吸引”。

6、文旅融合注入新动力

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一年有余,文化和旅游持续融合发展,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更加富有魅力。今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文化和旅游的生命线,在旅游安全、旅游服务质量、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工作上给予了政策支持。

1月25日,《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提升旅游区点、旅行社的服务水平,规范和优化旅游住宿、在线旅游经营服务,提高导游和领队业务能力,建立完善旅游信用体系,不断增强旅游市场秩序治理能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4月2日,《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安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春季正值森林防火季节,又逢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等小长假,旅游安全工作不容忽视。《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围绕重点环节,深入开展排查整治;强化预警发布,做好宣传教育引导;严格值班值守,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6月5日,《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发布。《办法》旨在推进文化和旅游规划体系有机融合,更好实现统一、规范、有序的工作目标。

7、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9年,中国内地城市的发展步入新阶段。现代化、城镇化纵深发展,城市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经济活力持续加强,城市治理朝着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一,强省会与大湾区时代来临。一方面,强省会正在成为一个全国性现象,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不断加强,文创产业的空间布局呈现出高度集聚的特征。年初,全国行政区划迎来重大调整。济南吞并莱芜,组建新济南市,省会的首位度进一步提升。长沙、南京、南昌等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升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加强“省会担当”。

另一方面,湾区经济正在定义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我国首部“湾区经济发展规划”终于瓜熟蒂落。《纲要》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作为中国常住人口、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将代表国家深度参与全球化,和全球最先进的湾区城市群正面竞争。

第二,“夜间经济”点亮城市活力。从故宫首次点亮“紫禁城上元之夜”,到近日上海试点博物馆夜游项目,夜间经济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经济活跃度、开放度的重要标志。今年,多地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夜间经济发展,地图上的城市正一座一座地被点亮。4月15日,上海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十条政策来打造“国际范”“上海味”夜生活集聚区,繁荣“夜上海”文化;6月19日,济南发布《关于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泉城夜市有望重新回归;7月初,北京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13条举措助力打造“夜京城”。

京沪济三地的夜间经济政策,不仅在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延长营业性场所营业时间、培育重点消费商圈和活动品牌上有所侧重,还强调发掘富有地方特色的夜间生活文化。例如,上海积极开发浦江夜游、博物馆夜游等现代都市夜游项目,济南强调再现老济南的“曲山艺海”文化。

第三,“垃圾分类”问题创新城市治理。“垃圾分类”是近期民生领域的热词,上海于7月1日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法案,成为国内城市启动垃圾分类立法的先行者。2020年底,国内将有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垃圾分类问题,是城市治理工作的一个方面,需要有关部门、社区、公众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而实现垃圾分类立法,“强制性”的行为既能推动公众共同参与、凝聚社会共识,又能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8、冰雪产业前景旷阔

与世界冰雪运动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冰雪运动仍然存在着群众覆盖面有限、竞技项目水平不高、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以2022年北京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推动冰雪产业的发展。4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业界称,此次出台的《意见》是中国冰雪史上最具份量的国家级指导文件。《意见》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备战、大力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广泛开展青少年冰雪运动、加快发展冰雪产业等六大方面制定了18条细则,全面推动中国冰雪产业的发展。

5月20日,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旨在加快培育发展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助力制造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6月14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旨在将有条件的青少年培养成冰雪运动的后备军,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冰雪运动将成为体育运动项目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得到基本普及;冰雪行业将成为文体产业的下一个风口,冰雪旅游、冰雪文创、冰雪运动将整体撬动“三亿人的市场”,行业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三、地方文化产业政策 

1、一线城市:布局文化产业前沿

北京上半年出台的文化政策丰富多样,涉及到影视行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等方面。2月,北京市朝阳区发布促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质量发展“政策50条”。该政策涵盖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人才服务、文化报税等15个领域50条具体政策条款,旨在进一步创新升级国家文创实验区政策服务体系,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6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施行,该文件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后继人才的培养、非遗的传播与发展等提出了新的思路。

上半年,广州既着眼于宏观层面的政策设计,又聚焦于具体行业领域的精细布局。1月,广州发布《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主要从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产业用地、文化产业人才、文化消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旨在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加快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进程。4月,广州发布《广州市民宿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8—2035)》(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在民宿总体空间布局上,广州未来将形成50个最美民宿、100个网红民宿和300个品质民宿。

深圳于3月15日正式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该条例是全国首部综合类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旨在建立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营造更好的法治环境。

2、区域政策:多维度、多举措促进文化和旅游发展

2019年上半年,雄安新区、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等地区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动作不断。

今年,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发展建设的新阶段。1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推动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推进张北地区建设形成河北两翼,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发布,这篇长达一万两千多字的重磅文件,就雄安新区的改革开放发展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6月,《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对外公示,这座“未来之城”的发展蓝图越发清晰。

1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以秦汉长城和明长城为保护重点,遵循“原址保护、原状保护”的总体策略。《规划》强调协调处理好四种关系:全面保存与重点保护的关系;分级管理与分类保护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遗产保护与传承弘扬的关系。

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突出了三大亮点:一是一条主轴,多点联动,统筹协同形成发展合力;二是突出保护,合理利用,创新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模式;三是文化引领,双向融合,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绿色、协调、高质量发展。6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同意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会议由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以及北京市等8个省(市)组成,着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不少省、市、自治区出台了与文化相关的政策,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

第一,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6月,国务院印发《2019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其中明确提出加大对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4月,苏浙沪皖三省一市达成协议,长三角地区将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同时,打造“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高地,鼓励企业积极依靠知识产权优势“走出去”。 

第二,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广东省在旅游业上积极探索全域协同发展的模式,5月1日起,广东正式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这一政策将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旅游的一体化进程,助力大湾区“一程多站”旅游;目光转向东南沿海地区,浙皖闽赣四省则共同关注“生态旅游”的共建共享。4月,浙皖闽赣四省签署《关于加快推进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合作协议》,共建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四川省聚焦于民营文化旅游企业的发展,3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文化旅游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1月,山东发布了《山东省工业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作为老牌工业大省,山东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第三,奏响乡村振兴乐章。3月,成都发布《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4月,《河北省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发布,提出2020年在河北全省创建600个特色鲜明、美丽宜居的国家森林乡村,建设一批全国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县,创建1000个省级森林乡村和一批示范县;湖南和江苏两省则在年初出台了《湖南省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从人才、资本方面助推乡村振兴。

第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4月,江西出台《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实施方案》,旨在推出一批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开发一批红色文创产品,设计一批红色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打造全国红色旅游江西样板。6月,《山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发布,确定了2022年建成山西革命文物大数据库、建设全省革命文物全景展示平台的目标。

附:2019上半年文化旅游相关政策不完全汇总

undefined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言之有范”(ID:yzyf2014),作者:邢拓,原标题:《年中盘点 | 2019上半年文化产业政策的谋篇布局,如何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