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风情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执惠旅游 2015-01-30
易武乡是普洱茶的故乡,贡茶之乡,古六大茶山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最南端的起点。这条险峻漫长的古道上,有山道泥泞,有雪山皑皑,也有峡谷轰鸣,更有桃花芬芳……

滇藏茶马古道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州、丽江市和香格里拉县进入西藏,直达拉萨,全程近4000公里。

易武乡,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北部,是普洱茶的故乡,贡茶之乡,古六大茶山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最南端的起点。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一样,都是中国古代通向西域的主要商贸通道。

据史料记载,滇藏茶马古道早在唐代就已存在,最初只是用于军事目的。相传大历十四年(766年),吐蕃与南诏王阁罗凤联合了20万兵马,分兵三路准备进攻成都,欲在成都建立东府。为此,吐蕃军队在横断山脉艰难地开辟了几条网状的栈道,用以输送军队。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成为云南最强大的封建集权统治者,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时,吐蕃与大理国的贸易不但没有间断,反而因大理国与宋朝建立大型的互市而有所扩大。

当时大理国主要向内地输送马匹、牛羊、鸡和刀、毡子、甲胄、漆器等工艺品,还有一些麝香、熊胆之类的珍贵药材,从内地可获取汉文书籍、缯帛、瓷器、中药材、金属工艺品等。吐蕃则从贸易中获得了用以制造农牧工具、刀具的铁以及茶叶、布匹、糖等商品。

北宋后期,长期生活在滇西北地区的麽些人(今纳西族),在丽江地区逐渐形成了势力,不断向吐蕃边界扩展,并开拓了周边地区的贸易通道。至宋宣和元年(1119年)前后,麽些人取代了大理国在吐蕃的贸易地位,与吐蕃直接建立了贸易往来,确立了麽些人在滇西北地区商贸中转站的地位。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麽些首领被赐以木姓,次年又被任命为丽江知府。此后,历代木氏土司经过上百年的商贸交易,把用于战争的滇藏栈道发展成为一条以运输商品为主的通商渠道。

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批准西藏在北胜(今永胜)互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又批准在中甸建立互市。 1688年,康熙皇帝还批准云贵总督在中甸设立了茶关,从此更引来了大批茶马商人。

至全盛时期,来往马帮的牲畜可达上万匹之多。这条通商渠道由于朝廷的认可,有了正规的互市地点和优惠政策,从此滇藏线茶马古道的贸易往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滇藏茶马古道

滇藏线茶马古道路线为西双版纳——昆明-大理-香格里拉-德钦-西藏的-盐井-林芝——拉萨。更远可经过拉萨——日喀则-定日——聂拉木,从樟木口岸出境,到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以至博克拉和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

滇藏线茶马古道路漫长,崎岖危险,途中经西双版纳的野象谷,到苍山洱海边的大理古城,从剑川的沙溪古镇到玉龙雪山(5596米)脚下的丽江古城。

然后,沿着金沙江进入香格里拉,翻越梅里雪山(6740米),跨过澜沧江和怒江,再进入帕龙藏布江的通麦天险、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迦巴瓦峰(7756米)和希夏邦马峰(8027米)进入西藏拉萨。

滇藏茶马古道的线路从云南普洱出发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左贡、拉萨、亚东、日喀则、柏林山口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从普洱到印度噶伦堡,单程数千公里,需行五六个月。

沿途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拉萨河、雅鲁藏布江,还要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白茫雪山、梅里雪山、油母从腊、施贡腊、怒贡腊、喜马拉雅山等大雪山,鸟道羊肠,险关处处。滇藏茶马古道大有“道路险阻,常消英雄之气,关山难越,每寒壮士之心”感。

茶马古道以易武为起点,贸易可通向四个方向进行:一条是从普洱出发,至昆明、昭通,再到四川的泸州、叙府、成都、重庆至京城;二是从普洱经下关到丽江与西康西藏互市;三是由勐海至边境口岸打洛,再分二路:一路至缅甸、泰国;一路是经缅甸到印度、西藏。四是由勐腊的易武茶山开始,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

而且,在江北古六大茶山境内有7条:易武至江城道、易武至宁洱道、易武至思茅道,此道是主要道。易武至倚邦、莽枝、革登也走此道,易武至车里再到勐海道,易武至老挝磨丁道,易武至老挝勐悻道。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倚邦,通过磨者河上的承天桥,再到慢撒、易武那条由石板镶成的古茶马道,约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昔日茶山有许多茶号和茶庄专门从事茶叶的收购、加工和外运销售,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六大茶山

六大茶山是位于西双版纳的攸乐、革登、倚邦、蛮砖、蛮枝、曼撒,这是清代的六大茶山,清代六大茶山以倚邦为主要重镇,也是土司的所在地,据说当时六大茶山制茶人口近十万人之多,可想像当年的盛况。

古六大茶山的土地全部被各种树木、竹林、草、藤条、鲜花覆盖庀们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这里生长的古茶园,历来不施用农药化肥,色、香、味、形具佳,远在清雍正十一年就被朝廷指定象明茶区年解贡茶15000斤,易武茶区66666斤。

到了清末六大茶山称号有所更动,以易武为主要重镇(当时称之镇越县),次为曼撒、蛮砖、革登、倚邦、攸乐,茶马古道牵动六大茶山的繁荣。

曼撒茶山位于勐腊县曼腊乡,在清代时期就相当有名,当然茶号也不在少数。曼撒茶山海拔约1600米,老茶庄有好几家分布于此,最有名的茶号为陈云号,陈云号为曼撒茶区产量最多,也最富有。

蛮砖位于象明乡,进入象明乡首先必经蛮砖,以前进入蛮砖还必须经过一座重要的桥,叫“承天桥”,这座桥已是第三座,前两座已损坏,可是这座桥于2002年7月被无情洪水冲毁。

“革登”这个名词现在已经不存在,现已改为“新发”,而另一个茶山“莽枝”已改为“秧林”,这两座山现已合为一个,就称之为“革登茶山”,茶的质量相当好,革登与蛮枝经没有茶号的存在,它的茶叶都是送至倚邦或易武加工。

“倚邦”在清代时期就是县政府所在地,当时是由土司管辖,倚邦最后一位土司叫曹仲益,曹家在明末清初就从四川搬到易武。倚邦的茶号大约有几家“惠民茶号”、“庆昌号”、“庆丰号”,“泰昌号”、“美丽号”、“杨聘号”、“大公号”、“云鹤号”、“鸿昌号”、“元昌号”、“盛裕祥号”。

攸乐茶山也称为基诺茶山,是唯一不在勐腊县的一个茶山,它位于景洪市,这里的居民大多属于景洪市,多半是基诺族,这个茶山范围很广,基诺茶山与革登、蛮枝隔着一条罗梭江相对,而以前基诺茶山茶叶主要是这一个区域,靠近景洪市的基诺茶山茶主要销给勐海县的一些老茶庄。而勐海县这些老茶庄将茶叶从打洛送到缅甸,这也是茶马古道的另一条支线。

易武镇

易武古镇是滇藏茶马古道的“第一镇”,这里曾经是滇藏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商品——普洱茶的主要来源,是最准确的古道源头。

易武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据历史文献记载,易武茶山早在唐代就已经有蒲人(即哈尼族、彝族、布朗族等)在此居住种茶。

在易武镇东北约8公里的一个丛林密布的山坡上,有一棵生长了700多年的古茶树。至今,易武镇还保留着许多特大型的古茶园,其中树龄100年以上的古茶林近3万亩。

易武镇在勐腊县城西北约110公里处,坐落在山顶上,气候比县城中清凉很多。来到这里你就能感受到轻雾缭绕,树木葱郁的宁静气氛。

易武镇至今有保存完好的古镇和古道遗迹,残破的古碑、深远的马蹄印、旧式房屋、磨者河上的古桥残址,无不印证着易武茶山的历史。

镇中留下的古街道宽约4米,在青石板铺成的路面上还有马蹄踏出的印迹。这条街道旧时称作易武街,像个马鞍似地“骑”在一座山梁上。

据说,明清时期,每天出入易武的马帮多达上百个,骡马上千匹。街道两侧各有四五座明清时期的院落。临街一面是商铺,从前是经营茶叶的商行,现在里面的人家仍在加工制作普洱茶。

在易武镇中还有6家从清朝时就开始经营的古茶庄,其中最有名气的便是“车顺号茶庄”。车顺号由清道光年间的“例贡进士”车顺来创办,因其进贡的普洱茶受到道光皇帝的喜爱,得到皇上亲笔书写的“瑞贡天朝”四字赐誉。

车顺茶庄将这四个字刻成匾额,“瑞贡天朝”四个手书行楷金色大字赫然居于匾中央,笔迹豪放,苍劲有力;牌匾左端落款竖写着“例贡进土车顺来立”,时间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9年)。

在距镇子大约5公里的茅草地山附近,有一个“一线天”峡谷,两边的峭壁看上去好似一步就能跨越,一段岩石连接着峡谷两端,因此被称作天生桥。

泼水节与野象谷

从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当地的傣族人民同庆泼水节后,更使这个既有趣又富含美好寓意的少数民族节日格外的为中外所瞩目。

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为期3天的泼水节在每年4月的13日—15日左右举行。想要体验西双版纳规模最大、最热闹的泼水节,景洪市绝对是不二选择。

泼水节的前两天将会在澜沧江边和曼听公园举行“赶摆”,傣语中的“摆”是节日的意思,赶摆就是指参加节日的活动。

江边赶摆的重头戏为划龙舟,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筚一起吹奏,铓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西双版纳还有出色的自然风光。这里有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将动植物结合在一起、有最富有趣味的景点莫过于野象谷,这里是西双版纳唯一可以看到野生亚洲象的地方。

野象谷位于勐养自然保护区内的三岔河河谷内,景区内沟河纵横、森林茂密,一片热带雨林风光,除了亚洲象,野牛、绿孔雀、猕猴等保护动物也都在此栖息。

观赏野象的最佳时间在傍晚、夜间和清晨。这里的野象大约有50群,共有300-350只左右,平均4.4天有一群野象出没,漫步、洗澡、嬉戏。

勐景来与勐腊

从景洪市到缅甸,要通过打洛口岸。路上会经过一个纯正的傣族村寨——勐景来。勐景来有着“中缅第一寨”之称,清澈的打洛江从村寨西侧流过,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国境线,江的对岸就是邻国缅甸。

寨子里保留着各种传统的习俗,还有傣族精致的手工艺制作,传承千年的手工造纸术、傣陶、傣锦等工艺展览,让人对先辈们的智慧赞叹不已。

这里的孔雀之乡观光区,将放养上千只孔雀,将孔雀、傣王宫、白塔、神泉与田野风光结合在一起,孔雀是可以近距离接触的……

与西双版纳最近的缅甸城市就是勐拉。为了区别于云南的勐腊,这座城市又被称为小勐拉。它历史悠久,是闻名遐尔的缅甸佛教文化发源地。

若从勐腊去老挝,则要经过磨憨口岸。老挝最值得游览的就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琅勃拉邦。琅勃拉邦别名“銮佛邦”,是老挝著名的古都和佛教中心。还有人说这是东南亚保存最完美的城市,因为琅勃拉邦全市有679座有保存价值的古老建筑物。

琅勃拉邦城内寺庙、佛塔林立,仅市区内就有30多座寺庙。在这众多寺庙中最华丽、最宏伟的一座叫做香通寺。香通寺浓缩了琅勃拉邦古老的寺庙建筑风格。寺院内8根粗大的支柱上用黄金刻着图案,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后面金光闪闪的佛像和光轮覆盖的屋顶。

香通寺有一棵生命树,所谓生命树并不是生长在土地中的任何一棵,而是大殿后墙上的一副用宝石和琉璃镶嵌而成的壁雕树。据说这棵“树”上记载的是佛祖释迦的往生故事,但是只有有很高佛教造诣的人能够参出其中的含义。

沙溪镇与寺登街

滇藏茶马古道经四川、云南,北连西藏、印度,南通东南亚。古道过云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在这几处名镇之间,有一个现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集市――沙溪寺登街,离大理古城不远。

剑川的沙溪古镇被人称为二十年前的丽江。尽管它有着比丽江更加悠久的历史,且当年在茶马古道的地位更为显赫,却至今静静地偏安一隅,日复一日送别着古道斜阳。

从大理到剑川,进入沙溪古镇,首先要过玉津桥。玉津桥曾是大理到西藏的咽喉要隘,当年有许多马帮来往其上,至今桥面上仍留有马蹄长期踏压留下的痕迹。脚下的黑慧江蜿蜒曲折,环绕大半个沙溪镇,最后汇入澜沧江。

玉津桥横跨过黑惠江,连接起大理和沙溪。它始建于明末清初,因被水冲塌,后改为铁索桥,现在所看到的玉津桥是民国24年(1935年)重建的。

在茶马古道上,过去像这样的桥成千上万,木板桥、古板桥、铁索桥、藤桥、溜索桥比比皆是,它们大都建在河流大江之上。如今,已经有很多桥因年代久远被冲毁,或是因为古道的衰落而废弃,寻不到当年的足迹。

茶马古道兴盛时,一队队骡马驮着货物从远方而来,最主要的目的地就是沙溪古镇的寺登街。这里被称为 “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

寺登街上的店铺设计得相当科学,其前伸的木台既是窗台又是柜台,里面还可以储存货物。到了停止营业的时间,从里面把木板上到窗口的木槽里,店铺就又成了封闭的民居。

更有趣的是,当时的客栈在房间的床头开出了窥视孔,马锅头可以一边躺在床上休息,一边盯着院子里的马匹货物。

古戏台是寺登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寺登街东面建筑群中央临街位置,与西面兴教寺殿宇、寺门建筑成一中轴线,将古寺登街平分为南北两半,从而为各类生意经营范围提供了实物标志。

古戏台主体建筑结构是魁星阁,戏台只是其附带功能,是当地白族人民敬奉魁星的地方。魁星是神话中主宰文运兴衰的神,剑川一带对儒家思想十分推崇,许多村寨都设有魁星阁,只不过没有戏台。古戏台为三层重檐建筑,前戏台,后高阁,结构精巧。

每逢民族节日,全镇白族儿女各自身着节日盛装,弹着龙头三弦,齐聚寺登街,在戏台上载歌载舞,人头涌动。其中最为热闹当数每年农历“二月八”太子会,街上钟鼓齐鸣,人群浩浩荡荡,会有过万人参加节日游行。

沙溪居民多为白族,个个能歌善舞。白族调是白族民间最为普及的一种演唱艺术,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唱。白族父母对儿童的启蒙教育,通过教唱白族调来进行。据说在沙溪一直流行着一个这样的规矩,没有到寺登街古戏台上演过不能称是沙溪人。

剑川古城

与沙溪古镇相邻的剑川古城。它不似丽江的浮华,没有大理的庄重,剑川的任何细节都游走着属于田园的质朴。

剑川的一位作家写到:“直到今天,剑川还是那种只适宜用脚巴掌细细丈量的小城,任何四个轮子以上的交通工具与这里格格不入。”古老的门楼和精致的石牌坊,虽然色彩早已斑驳,却兀自焕发着一种被岁月打磨过的古朴的魅力。

三苏院,位于剑川古城南门忠义巷3号,建于同治末年(1874年),一进三院,是民国时期的美术评论家苏民生、体育教育家苏竞存、核物理学家苏峙鑫的故居,故称为“三苏院”。

大门虽严重受损,但其重檐脊顶,翘角出水的大样依然清晰,三苏院门楼属剑川古城中极其独特风格的门楼之一。

除此之外,剑阳楼、景风阁、剑川文庙等古建筑都极有观赏的价值。散落在古城各处的特色民居墙面斑驳,褪色的对联依旧贴在木门上。

剑川建筑最有特色的当属格子门,是剑川木雕艺术的典范。格子门一般以4扇或6扇为一堂,置于寺庙大殿和居家正厅客堂,有2层至4至镂空浮雕等。

浮雕内容有“富贵根基”(牡丹和公鸡),“喜鹊登梅”、“鸳鸯戏水”、“白鹤飞松”、“鹿鹤同春”、“八仙过海”等,雕工精细,层层镂空,空间层次明朗;浮雕和立体雕巧妙融和,生动活泼。

林芝桃花节

每年三四月,林芝桃花盛开,从米林沿着雅鲁藏布江转向林芝,再从林芝到波密,可谓桃花的海洋。一路上粉红的桃花在雪山冰川的映衬之下,怒放着野性的壮美,一团团、一簇簇,构成一幅绝美的世外桃源图。

从林芝的派镇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雅鲁藏布大峡谷拥有世界最深大峡谷、世界最长大峡谷两项世界纪录,也是世界上最雄奇、神秘的峡谷地貌。这里有许多地区至今仍无人涉足,堪称“地球上最后的秘境”。

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有一个直白村。该村子在南迦巴瓦峰脚下。据说在这里,一年只有15天能看到雪域神山南迦巴瓦峰的真容。“当金子般的太阳从雪山上升起,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南迦巴瓦像锋利的长矛,直刺苍穹”,兀然耸立于连绵的群峰之上,雪山圣景与争红斗艳的桃花相得益彰,堪为壮观。”

出了大峡谷过帮纳村转向318国道,抵达林芝嘎拉村,全程20多公里。嘎拉村是林芝地区桃花最壮观的地方。

嘎拉桃花村,三面环山,溪水从山顶倾泻而下,当地人称它为桃花沟。在这里有一片天然的野生桃林,它们的树干粗大而遒劲。

最热烈的是在山坡上,常常是满山遍野,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宛若一道朝霞。放眼望去,远方的雪峰还覆盖着皑皑白雪,一排排粉嫩桃树林掩映着嫩绿的青稞田,形成了天然的三色彩带。

与桃花同样美丽的,是山谷中的工布姑娘,粉嫩、高挑。双颊的高原红显得匀淡,一如桃花的妆容。当地的工布人依旧沿袭着他们民族的古老习俗,穿戴着与藏族服饰迥然大异的深棕色民族装扮,头上戴着小毡帽,男子还挎着工布刀。

每年3月,林芝桃花节在这花海里精彩上演,到今年已经举办了12年,人气堪比西藏雪顿节。而且,在桃花节上,会上演工布王迎娶新娘的原生态实景剧。

整个剧目中,不仅可以欣赏工布婚礼的盛况,感受满山桃花下的喜气浪漫,还可以一睹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项目的“工布响箭”表演等,呈现工布歌舞之萃,演绎百年爱情绝唱。

本文是执惠旅游网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执惠旅游网”。执惠旅游微信公众号:tripvivid,欢迎关注!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