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自从武汉封城至今整整一个月时间,目前看来除了武汉以外的全国其他地区局势基本明朗,除非有重大变故,基本可以判断3月开始中国社会秩序将逐渐恢复。作为受本次疫情冲击最大的文旅行业的从业者,我也谈谈我对于后疫情时代整个文旅行业下一步发展趋势的一些看法。
对于从事过零售行业、互联网行业、教育行业以及文旅行业的我来说,核心的基本面一直是同一个,那就是基于对消费者行为的判断,一直以来所作的很多研究分析、趋势调研、项目报告,包括给很多MBA及EMBA学生进行授课,我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任何生意做的都是基于人的需求的,哪怕那是伪需求,那也是一门生意。因此我们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文旅行业满足的就是在安全需要之上的那部分需求,简单来说,就是在实现了小康和富裕阶段后,人们在有钱又有闲的时候所产生的那部分消费需求。
加上2020年是我们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间节点,且现阶段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那整个文旅行业作为满足中国社会全面进入小康之后那部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那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文化和旅游是一体的(文化旅游部合并)。我们更需要看到2019年,旅游业对中国GDP的贡献达到11% ,同期房地产对GDP的贡献应该在14%左右(具体数据未公布,2019年上半年达到6.9%),综上所述,文旅行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对于中国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一个支柱性产业,一次疫情并不会动摇整个行业发展的根基和大趋势,它是一个敏感性的行业,但并不脆弱。
回到后疫情的发展趋势判断,这里我想说抛开节点谈时间都是耍流氓,根据疫情发展的不同程度,我通过自建模型推算了反弹的几个节点,加上这几天变量陆陆续续的发布,如中小学开学时间的延后,暑假可能被占用等情况,综合判断,我列举了后疫情时期,整个文旅行业会可能会发生的一些变化趋势。
一, 长途国外旅行及研学不容乐观
此判断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WHO将中国列为PHEIC需要有三个月的观察期,此期间内多国对中国实行了停航停发签证的政策,一旦这些开放后,大量留学、商务需求的签证及机票需求的积压需要优先满足,故旅游需求将延后释放。
第二,国外疫情的持续发酵对国内消费者的心理会产生波动
这个非常好理解,最近日本、韩国、新加坡、意大利等国家的确诊病例数字仍然在持续攀升,在这部分情况仍不明朗的当下,加之海外旅游需要一个较长的准备周期,必然会导致今年有海外旅行计划的消费者变得异常谨慎。
第三,收入的波动将会是关键的影响要素。
2019年的经济下行压力本就巨大,加上这一次疫情让本就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国家都在号召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企业都面临者生死存亡的危机,员工的收入自然也会收到影响,企业的就业员工和企业主基本就是中国旅游消费的核心人群,在当前经济收到重大影响的情况下,砍掉非刚性的消费需求是收入收到影响时的最直接的动作,因为作为非刚性需求有属于奢侈性消费的海外旅游自然成为了首当其中被砍掉的额外消费部分。因此,今年从事海外游的旅行社、航空公司、海外地接、海外游学机构、海外租车公司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行业洗牌可能在所难免,但生存下来的企业可能将以较低的价格整合大量的资源,从而在明后年产生海外旅游的巨头级别的企业,相信资本的力量会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国内长途游和周边短途游可能会在五月份有一个反弹
当然这要视疫情的控制情况而定。本来今年五一恢复了五天的黄金周配置,在春节这个传统的旅游旺季的需求受到极大压制的情况下,在五一产生报复性的反弹我本人是持谨慎乐观的。谨慎的原因是五月距离当前不过两个月时间,这两个月时间对于消费者信心修复的时间是否充足,并没有充足的把握,而且各个地区的疫情管控程度各有不同,对涉及跨省跨地区的长途游。
我个人认为还不能盲目乐观的判断,可能国内长途游整体市场的恢复时间会延后到暑假甚至国庆。对于国内短途游来说,尤其私家车自驾出游的这部分需求,相信随着疫情的稳定到结束,将会很快迎来一波反弹。首先海外和国内长途游因为之前所说的原因将受到巨大影响,但旅游需求旺盛的基本面并没有被颠覆,因此,不涉及公共交通,前往城市周边型旅游目的地的这部分需求将形成叠加,部分高端的私密性较好的度假类产品甚至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对此,这部分从业企业应该做好提前准备,以应对可能会出现的需求井喷。而且这一波消费对恢复全年的旅游消费的信心至关重要,在开门迎客的同时,绝对不能放松好防控防疫的要求,因为一旦出现因为出门游玩而导致的传染确诊,那将对全年的整体旅游市场造成极端致命的打击。
三、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新型文旅企业将马太效应逐渐显现在各文旅细分市场,并加速跨界融合。
我这里指的核心竞争力,它可以是强势的品牌,可以是海量私域流量和客户粘性,更可以是不可复制的资源。后疫情背景下,行业的整体洗牌是不可避免的,活下来的企业要么是能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在第一波复苏行情下就通过核心优势抢占先机的优质企业。要么就是打不死的小强,顽强的挺过了行业的冰河期,在长尾市场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整个行业停滞的这段时间内,其实是个很好的思考时机,什么才是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己的企业能够带给消费者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这远比盲目的将业务一股脑移到线上这种拍脑门的方式理性的多,本人也曾在互联网企业有过创业经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用互联网公司的模式去做文旅行业,那99.99%的企业都是死路一条,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线上线下融合目前看仍然还是一个伪命题,当然,长远看我相信万物互联的时代肯定会到来,但文旅行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少数以线下体验为主导的行业。跨界融合的趋势,可能会以大型集团收编整合诸如户外、营地教育、小众网红民宿等流量入口的形式开展。毕竟在国内诸如大型地产开发公司等拥有土地、资金这些核心资源的企业,对比文旅行业内中小型企业具有绝对优势,我认为这一点无需避讳,阿里可以收购大润发、腾讯联手苏宁收购了家乐福,这不是传统零售业的失败,相反我觉得这是时代的进步。因此,后疫情时代涌现出一大批带着土地、资金、流量、IP的跨界玩家进入到文旅行业千万不要吃惊,这是倒逼行业变革创新的必经之路,也是整个行业不断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整体上看,疫情既没有想自然灾害一样对基础设施造成破坏需要重启,也没有像经济危机这种周期性的结构性消费影响。恢复旅游消费者信心,才是所有旅游从业者最最核心的工作,只要对安全的信心恢复,那我们所期盼的“报复性反弹”指日可待。
最后,冬日凝春,朔风孕暖,待我们一起拥抱春暖花开,阳光灿烂。
本文为作者投稿,原标题:《浅谈后疫情时代文旅行业的发展趋势》 。作者:周立明,蜗窝集团联合创始人、C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