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最近挺热闹,它美国最大竞争对手Lyft还好吗?

大交通 本文作者:Lynn 2015-06-15
Lyft在面对“巨头”Uber时,如何生存的确压力山大,强调社交化的打法也许能带来一些惊喜。

当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的那一刻,其实很多人是拒绝的。原因很简单,好怕以后再也没有那些打车补贴了。

事实也是如此,滴滴快的在那段时间的打车补贴力度上,确实有所放缓。而与此同时,两家都在推各自的专车服务,所以相应的专车补贴会更多。也许当时的你还没感觉到,但补贴这件事对于出行应用而言,确实在完成一定历史使命后,正试图淡出我们的视线。

还好,Uber来了,带着拼车服务的概念而来,人民优步再一次改变了我们的出行。直到这两天的“杭州Uber司机被钓鱼”事件,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可与此同时,更让人赶到震惊的是一个数字——根据杭州本地媒体报道,至今全市已有20%左右的出租车司机辞职,投入到了类似于Uber的怀抱中。

比起最早的打出租车,拼车服务似乎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出行的一次颠覆改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颠覆来自于一家国外的创业公司——Lyft。在拼车这件事上,Lyft可谓是鼻祖,就连Uber都晚它一步。


你要出门吗?粉红胡子来了

Lyft是什么?如果你在旧金山的大街上,看到那些在车头装着两撇粉红色的大胡子,不用怀疑,那就是Lyft。

Lyft是一款拼车应用。就跟我们现在熟知的人民优步、滴滴快车那样,私家车主只要提供相关资料,经过培训后即可在平台上接单。Lyft还会对车主定期进行酒精测试,并购买保险,最后才会给你的车子挂上粉红胡子。

对于需要出行的用户而言,只需在App上发布拼车需求,平台上的车主如果发现顺路的话就会接单,搭你一程,赚取点“额外收入”。Lyft拼车的费用要比的士费均价低80%,并且在结束行程后,司机与乘客都会给对方打分、评价。

在刚刚过去的5月,Lyft刚完成新一轮的1.5亿美元的融资,市值达到25亿美元。这看上去和现在市值逼近500亿美元的Uber还有天壤之别,但Lyft确实已经成为如今美国市场的第二大打车应用,且是Uber的最大竞争者。

有意思的是,如同当初在快的打车推出“一号专车”时,滴滴随即上线“滴滴专车”一样。Lyft 的拼车服务“LyftLine”上线当天,Uber也推出了其提供拼车服务——UberPool,虽然当时这个产品都没有成形。

 打着拼车的名义做社交

看上去,Lyft的业务确实与Uber很重合,那么在后者已经跃居百亿美金的队伍时,这家小创业公司还有什么可竞争的吗?Lyft的答案是:社交。

先来看看两家公司的标语:

  • Uber——Everyone’s Private Driver。

  • Lyft——Your Friend With a Car。

这在用户的乘坐体验上就很不一样。Uber对于平台上司机的要求是专业,他们希望司机能主动为乘客开门,提供矿泉水等专业的服务。但是,这完全不是Lyft的想法。Lyft鼓励乘客坐在副驾驶,与司机进行交流,就像朋友一样。根据Lyft的传统,乘客上车时会与司机击掌打招呼。这感觉,确实和搭朋友的顺风车一样。

而对于车主,Lyft要求只要保障车辆干净整洁,车主就可以对车辆内饰进行随意改造。因此,许多“脑洞大开”的司机会把车子装饰成各种不同的风格主题。至于车主向乘客提供水还是饮料,或者点心糖果,这都是车主“招呼朋友”的自由。


为什么Lyft会这么强调社交?这与其母公司Zimride有很大关系。我们都知道,Uber是在2010年成立的,而Zimride在2007年就成立了,起初是一个为大学生提供拼车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在美国,大学生拥有私家车的比例饿非常高,很快Zimride就建立了一个校园拼车网络,成为了一个以拼车需求为核心的社交平台。直到2012年,移动拼车应用Lyft才正式上线。

 出行不止,社交不熄

在朋友圈里曾出现过的一句话:拼车这回事,让陌陌来做是不是更好一点。

尽管从目前来看,包括Uber在内的拼车应用都会强调司机与乘客的社交关系,但对于大众而言,更多的还是会把他们当成一个流量入口。

在Lyft看来,强调司机乘客间的线下交流,远不如从产品层面开始增强其社交的属性。

今年3月,Lyft在应用中增加用户资料。用户可以在其中标注自己的家乡、喜欢的音乐以及其他方便展开沟通的内容。另外,还可以通过自由创建迷你自传,添加更多信息。Lyft对此的说法是,希望增强搭车双方的信任感,但确实也是在丰富用户的形象,促进交流。

到了5月,应用的社交功能则更进一步。Lyft支持多名乘客同拼一辆车,下车后,乘客之间也可进行相互评价。当乘客双方都给对方好评时,那么就能看到给彼此的评价了。接下来,双方要是还想保持联系,也是有可能的了。

从目前来看,强调社交属性的Lyft在面对“巨头”Uber时,确实是一个差异化的打法。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为止Lyft仍旧在深耕美国本地市场,并没有开始它的全球化扩张脚步。

我们还不能贸然下定论说,以社交为切入的方式,在出行领域的未来可能性有多大。但起码在“巨头”们拼资本的时候,作为创业公司,除了“以补贴杀出一条血路”外,换个角度,还有不同的玩法。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TechDaily,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