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对传统特权思维的破坏与重构 ,Uber即是一例

产业投资 本文作者:陈笑 2015-06-28
Uber最近很火,但它到底是个什么鬼?与我们的生意和生活有什么关联?本文根据海南“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创新分享会上陈笑的演讲整理而成。是他从传媒到实业再到互联网阵痛转型的深刻理解。

Uber最近很火,但它到底是个什么鬼?与我们的生意和生活有什么关联?黑马海口分会发起人、爱哪哪旅行网创始人陈笑是资深传媒人转型房地产又转型互联网的奇葩。本文根据海南“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创新分享会上陈笑的演讲整理而成。是他从传媒到实业再到互联网阵痛转型的深刻理解。

大家都听说过Uber吗?(现场举手)还不少。下载过的有多少?不太多,可能是因为海南还没有开通,下载的大多是研究它的人。其实,Uber到底是什么鬼?我也不知道。到现在连它到底应该读“乌波”还是“优波”我还搞不清楚。我只是想从Uber引入话题,谈谈移动互联网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对传统的生意有什么样的破坏力,破坏之中又建设了什么,这些能给大家什么启示。

Uber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最近关于Uber无敌的各种故事的版本在朋友圈广泛流传,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譬如,进入建筑设计、医疗服务、法律服务、人才招聘等等,Uber不仅能叫车,还能叫冰淇淋、能叫飞机、能叫船、能叫三轮摩的、能叫鲜花……Uber似乎无敌了。其中很多是假的。但假的还这样广为流传,说明有人愿意为它编故事,有人愿意传播,这本身就很牛,只有伟大的产品或公司能够做到这一点。

另一个角度看,假的不全假,现在没实现不意味着将来不可能。这些侵入各个领域造成行业恐慌的故事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提供一种思维方式。Uber的模式对其他行业是否也有启发?“共享经济”逻辑对剩余时间、闲置资源的利用,在很多领域都适用。理论上讲,大多数行业都可以植入Uber模式或借鉴Uber思维。

移动互联网的根本是LBS,基于地理位置的需求发布与“众包”模式满足需求,点对点的双向选择,这些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服务行业,包括公共服务,政务等等。而Uber设定的规则和机制,对司机的规范也将对其他行业产生影响。甚至像政府服务都像淘宝商家评分一样,之前只是当作玩笑,未来不是不可能。

Uber的故事,无论真假,都令人脑洞大开,它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移动互联网是对集权和特权思维的挑战与颠覆

Uber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对集权和特权思维的挑战与颠覆。这也是移动互联网去中心化和去中间化的革命性所在。从Facebook、Twitter开始,到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网显示出可怕的力量。移动互联网及自媒体的兴起对集权产生了撼动。官方媒体不再是人们获取资讯的唯一通道,每一个人都成为记者,每一个自媒体都成为报社、电视台,而且比传统媒体更快捷。以前办媒体需要资质,很高的准入门槛,在自媒体时代这种强权被轻易瓦解。

出租车行业在全世界基本上都是特许经营,有特殊的资质和严厉的行业监管,而Uber的出现,让这些特权都见鬼去了。最近看到美国的出租车大亨弗莱德曼价值10亿美金的公司现在面临困境,击垮他的正是Uber。原来他的九百多张出租车牌照每张价值最高近二百万美元,现在几十万都无人问津了。这是互联网的破坏力,但在破坏的同时一定是建立一种新秩序。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

中国的很多城市在封杀Uber,查处滴滴专车等,这种做法完全是螳臂挡车。这是发现权力即将被瓦解时的困兽犹斗。

我们爱哪哪旅行网是做旅游的,导游一直是被诟病的一个行业痛点。我们一直在思考,如果用Uber的思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导游,不一定非得是有导游证的人。很多有导游证的也存在宰客现象,这是产业链条和机制出了问题。那么,是不是可以像Uber的司机一样,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游呢?一个老师、一个司机、一个自由职业者,他具备某些技能或知识,都有可能比一个有证的导游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也是未来定制化服务的趋势。旅行社模式也将受到挑战,跟现在的出租车公司面临同样的问题。很多平台在尝试“当地人”的概念,实际上也是在打这个擦边球,目前还没有成功的。爱哪哪从俱乐部、社群的领队、头驴所做的尝试目前还比较顺畅,先摸索出一套机制,再扩展覆盖面。当你有一套机制能让人在空闲时间运用自己的技能轻易赚到钱,这个项目就一定会成功。

“互联网+”是化学反应

大家都在谈“互联网+”,到底加什么,怎么加,都一头雾水。有一种工具论,说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像电一样。人们因为运用了电,提高了效率,互联网也一样。我认为互联网是工具没错,但它不仅仅是工具。互联网与电不同的是,电后面没有人,而网后面是人,是互联网的用户。互联网+要深刻研究互联网用户的使用场景、使用习惯等等,研究人性,研究人的需求。这样的互联网+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把互联网的裂变传播、马太效应体现出来。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认为做个网站,做个APP就能解决问题,那只能叫+互联网。+互联网是物理反应,互联网+是化学反应。

前几天跟人探讨,有人说互联网+旅游,本质还是旅游。我的看法是不一定。Uber是叫车服务,现在它在中国可以演变成约炮神器,在美国可以做同城快递,未来还可以发展成什么我们还不知道。这不是Uber的创始人一开始设计的模式,而是在发展中这种化学反应使它变化成不同的东西,甚至是出乎意料的。那么譬如旅游服务产生的社交,未来会演变成什么,也很难说。但互联网+旅游一定不仅仅是传统旅游的“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点拍拍照”那么简单。

小米、乐视最明显,互联网电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电视,所以他们一出来传统的电视厂商全都岌岌可危。为什么?因为他不是和你在电视的层面上竞争。未来电视、电脑、手机、PAD……都是一回事,电视也可以打电话,电话也可以看电视,只是不同的终端而已,一切内容都在云端。

“专注、极致、口碑、快”是递进关系

说到小米,不得不提一下互联网的七字真言,雷军提出的“专注、极致、口碑、快”。其实不仅是互联网,这适用于任何领域任何行业。这四个词人们一般理解为平行关系,我认为是递进关系。

首先要专注,专注不是坚持的意思,是从一个最简单的点入手,把所有力量集于这一点,把钉子狠狠地砸透。写文章讲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能大而无当。项目一开始无论资金精力都不足以支撑大而全的展开正面战场。一定是像李云龙轰炸敌人阵地一样,把全团有限的手榴弹集中在一个连手上,在两分钟之内全部扔出去。这样才能产生震撼的效果。

专注了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因为只做一件事,就容易做到极致。这也是小米手机和电视最初的单品爆款思维,只做一款,容易做到最好,又能降低成本。

极致才能产生口碑。口碑是超出用户心理预期的结果。到饭店尝一个新菜,非常好吃,又出乎意料的便宜,这时候用户愿意传播、分享,奔走相告。

做到上面几条后,就要提速。如果前面的体验做的不够好时,快反而不是好事。欲速则不达。

功夫在诗外

很多时候,实体经济的朋友和互联网人的交流都是鸡同鸭讲,不在一个频道上。其实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传统思维总是在讲我有什么,我要给你什么,互联网思维更多从用户角度思考,看用户想要什么,再倒逼产品。

最近互联网+大潮风起云涌后,一些地方上又在探讨建立地方性电商平台的事。这种平台有什么意义,谁会去用?你要给我个理由先。现在已经不是做个商城把东西摆上去的年代了,摆上去也没人买。网络的商业形态在发生变化,电商和社交和分享和游戏和其他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会出现很多“四不像”的东西。卖东西不一定要拉开阵势,扯着脖子,琳琅满目的,可能会变化出一些新的方式。

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结合的时候也往往是“功夫在诗外”,可能会是“去实体化”的。这是实业大佬们投资互联网的时候最难理解和最纠结的。这一点可以借鉴一下星巴克,他们算是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行业了,完全线下的实体店,他们如何玩“互联网+”?星巴克做的APP就类似闹钟一样的功能,有点个性化的小逼格,挺受欢迎,可以说跟星巴克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其实星巴克是为他的目标人群开发的一款他们需要的功能简单好用的APP。星巴克的品牌潜移默化地植入进去。

前天跟一个做奶粉和母婴产品的朋友聊起,他们对电商很重视,没少投入,我倒建议他不用一定要跟产品较劲,可以尝试做一款很简单的提醒妈妈喂奶的APP,每个妈妈有各自的喂奶时间和习惯,设定好,定时提醒,简单,贴心。一定是个去奶粉化的产品,貌似跟奶粉没关系,但往往会收到奇效。如果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哺乳期妈妈都使用你的APP,那你这个应用的价值远远超过你的奶粉公司。这就是移动互联网匪夷所思的神奇魅力。

作者介绍:陈笑,爱哪哪旅行网创始人,资深传媒人,媒体投资专家,《中国期刊投资报告》作者,海南省创业导师,海南省工商联执委、青委副主席,海南省辽宁商会副会长。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移动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