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快的VS人民优步:他们不只是打车公司

大交通 本文作者:王琼慧 2015-07-09
滴滴快的20亿美元融资敲定,Uber正在积极落地中国。互联网召车服务最大玩家看起来都在积蓄力量,等下一场战斗打响

私募领域规模最大的融资被互联网召车服务公司刷新。滴滴快的公司7月8日正式宣布完成20亿美元融资,新投资方包括资本国际、平安创投等,阿里巴巴、腾讯、淡马锡、高都资本等原股东均跟投。滴滴快的董事长程维和总裁柳青发出一封内部邮件,称将敬畏每一分钱。

此前,滴滴快的面向全球投资者融资15亿美元,程维致信股东称,在获得超额认购后,滴滴快的扩大了融资规模。

尽管程维在此前的股东信中称打车市场格局基本定型,但Uber CEO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 )并不这么认为。半个月前,Uber启动了针对中国业务的融资。卡兰尼克在接受财新专访时表示要把Uber变成一家“更中国”的公司,为中国业务设立单独实体、单独管理机制和单独总部。(详见《专访Uber创始人:优步中国式竞争》http://weekly.caixin.com/2015-07-03/100824994.html)在此前发给投资者的邮件中,卡兰尼克称Uber今年将在中国市场融资并投入70亿。

Uber并不隐藏自己对中国市场的野心,但他们面对的第一个对手就是滴滴快的,且实力不容小觑。后者最新的宣言是“我们希望代表中国企业再一次征战国际战场”。

市场有理由相信,新一轮战火还会再次燃起,不过在这个交织着专车和出租车司机、中国公司和外国公司、政府禁令和开路牌照的领域,打法会跟以前不同吗?财小T帮你梳理双方对话,一起关注打车市场接下来的走势。

1滴滴快的和Uber只是打车公司?

尽管一般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双方都会肯定地回答:NO。

滴滴快的今年的战略目标,是从“打车”变成“出行”。也就是说,要组建横跨出租、专车、快车、顺风车、企业级的出行平台,年底前还会推出代驾、公交等业务。他们给的数据是:最近的这个端午节,全平台呼叫880万单,论日服务订单数,滴滴快的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

而卡兰尼克的想法超出了以人作为主体的框架。他视Uber为一家物流公司,从运送人开始,也可以运送其他东西。在洛杉矶、芝加哥、多伦多、纽约和巴塞罗那,Uber做起了送餐业务 “Uber Eats”,只要按下按钮,有人会在5分钟内将午餐送到你面前。在纽约Uber还干起了快递( “Uber Rush”)。卡兰尼克对这有一个浪漫的表述:建立一个像自来水一般可靠的交通网络,无处不在,有求必应。

2我们是否能期待持续的补贴?

在财新传媒的专访中,卡兰尼克谈到了盈利问题,“你必须保证盈亏平衡。最终补贴战必须结束,因为乘车规模上来了,惟一的选择就是盈利。”事实上,在专车车主们对“跌跌不休”的股市抱怨之前,他们的大多数抱怨就集中在补贴下降。但卡兰尼克相信惯性和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力。现在Uber在北美地区已经开始赚钱啦。

不过,如果从滴滴快的方面来看,这个答案是肯定的。程维股东信中提到今年年底滴滴快的总收入(GMV)将达到120亿美元。不过,尽管如此,滴滴快的的投入仍将远大于营收,在短期内还不打算实现盈利。

烧钱换市场,简单粗暴,但也有效。不过补贴最后都会终结,那个时候的市场格局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市场占有率,谁说了算?

程维在之前的股东信中称,眼下市场格局已基本定型,不同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滴滴快的的订单量约占八成,Uber约占一成。

不过,卡兰尼克的看法是“这取决于如何定义它们的市场”。如果把出租车包括进来,这统计结果是对的。但如果只包括专车(私家车),那么这个结果只能在部分城市适用。要知道,Uber业务发展最好的前十大城市中,有四个在中国呢。

4他们在寻找什么样的战略投资者?

很明显的特征是:本土起家的滴滴快的发出的融资邀请面向全球,而Uber则急切需要找到值得依靠的国内“大树”。

卡兰尼克对投资者的期待有一条,即能与监管层与政府沟通。这也反映了这家公司在中国遭遇重重政府禁令后开始寻求中国式的政府公关方式。

5怎样寻求与政府合作之道?

Uber有自己的政府公关,但是他们相信自己在每个城市的总经理是“他们所在城市里最棒的年轻的专业人士”——他们和当地政府合作,维持日常关系,从而城市的进步和稳定就可以兼得

滴滴快的的说法就脚踏实地得多:他们希望给更多人创造就业,同时于出租车司机合作,提高效率,共同帮助这个规模达到500亿美元的产业发展。此外,滴滴快的还与政府合作,优化交通系统,目标是减少“黑车”数量。同时,他们也跟出租车公司合作,开展联合运营,旨在摸索出一套新兴的出租管理模式。

6中国打车市场,什么是关键?

至少对Uber来说,中国市场在三个方面与世界其他地方有很大不同:一是社会化。中国市场上的社交工具、社交应用,其运作方式与世界其他地方很不一样;二是支付;三是地图和定位

Uber直言不能在所有领域做到最好。

但滴滴快的则认为,综合出行方式的服务平台才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所以在今明两年最重要的规划中,滴滴快的计划,各个事业部要独立要打垂直战役,明年则是横向协同打平台战。

以下是内部邮件全文:

亲爱的滴滴快的同学们:

6月,滴滴快的渡过三周年生日。三年来,和大家创业一起走过的岁月历历在目,每天奋勇向前,并没时间庆生。公司发展太快,多了很多业务,也多了很多新部门和新同事。外面对我们报道很多,但我们很难像以前一样,频繁来召开桔子堆、在路上会议和大家交流了,所以想给大家写封信,聊一聊从过年到现在发生的事情。

1、年初我说今年大的战略目标,是从滴滴快的打车,变成滴滴快的出行。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快,每个业务窗口期越来越短,在打车软件完成教育市场后,移动出行百花齐放,要想继续赢下去需要我们更加迅猛。通过大家半年的努力,我们成为了横跨出租、专车、快车、顺风车、企业级的出行平台,并在每一个垂直市场赢得了第一。刚过去的端午节,全平台呼叫880万单,论日服务订单数,我们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

三年发展,N场大战,是一颗冠军的心在支持着我们,我知道每一分成绩背后的血战和艰辛!为所有在前线为滴滴快的赢得荣誉的将士骄傲!年底前我们还会陆续推出代驾、公交等业务,保持那颗冠军的心,江河入海打通出行胜利会师,充满期待!

2、公司刚刚完成新一轮20亿美元的融资,两周前刚开始几天就收到了全球超过20家顶级基金的超额认购,无数资本相信我们代表“互联网+”出行的未来!这是世界历史上最快最大规模的融资。

感谢Stephen带领的战略投资部,这几个星期几乎不眠不休的努力,完美表现,破了自己的记录!Uber是美国历史上融资能力最强的公司,携巨资进入中国,要支持多业务线打赢,融资战役生死时速。感谢Stephen,也感谢为公司发展奉献了一切的出租车事业部,大哥毫无抱怨扛起了一切,换来专车、顺风车弟弟妹妹茁壮长大。7月Stephen将逐步归队,去推动出租进化,接下来战役看你们的了。

三年,150亿市值,这是移动互联网的奇迹,也意味着责任和使命。勿忘初心,我们将继续为出行梦想奋斗!

提醒一句,我们是有史以来融到最多钱的互联网公司,也必须成为最敬畏每一分钱的互联网公司。坚持精兵强将少招人,坚持提升运营效率,掌握好业务、团队和资本的节奏,我们才能顶过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挑战。切记,切记。

3、过去四个月,我们很好的完成了滴滴快的的合并。看过太多合并,往往多以失败告终,业务好合,团队难合。要么人才冗余,大量裁员;要么各干各的,不敢面对没有真正融合协同;要么拉郎配,硬合在一起造成大量离职。我知道这四个月也有很多委屈,在我和Dexter面前也抹了不少眼泪,但大家是好样的,从顾虑、到尴尬、到争执、到换位思考、到逐渐认同,我们都经历了。昔日两个最强的对手还是放下一切,走到了一起,托付给了彼此。至今所有岗位差不多融合完毕,没有裁员,两边核心管理层没有一个人离职,大家都拥抱新的岗位分工,拥抱彼此,多路齐发,纵情向前。感谢Dexter所有付出,我们已经变成了人生道路上的兄弟。感谢所有管理者,感谢大家的胸怀和信任,为滴滴快的骄傲。

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大气、包容也会变成新公司的气质,One Team,One Dream!

4、专车变革到了关键时期。专车是市场化的出租车,不会“消灭”出租车,还会推动出租行业的进步。专车要坚持市场配置供需、调节价格,坚持服务影响收入。我们相信建设性创新更适合中国,而不是不负责任的破坏性创新。专车在中国的发展刚刚开始,我们要坚持推动出租车进化,坚持通过“powered by didi”用市场化和互联网的手段帮助出租车提高效率和收入。

以前我们出行不方便,但互联网和市场化会改变一切。传统出租车是国营招待所需要被现代化改造,专车是三星酒店、快车是经济酒店、顺风车是家庭旅馆,ACE是五星酒店。未来出行选择会更丰富,而互联网让一切供需高效匹配。以前的哥的姐的职业不被尊重,不是不辛苦,而是体制的问题。我们努力提高司机运营效率和收入,降低工作时间,让价格回归市场,让服务好的司机赚到更多钱。未来,滴滴要为司机代言,让姑娘嫁的哥重新流行起来。

我们相信专车会最终取代自驾,那种方式不经济、不环保、不方便、更辛苦,越来越多的人会放弃买车,放弃自驾出行,我们相信,滴滴才是代表未来的生活方式。

一年拼搏,专车走进老百姓生活。没有犹豫、从未放弃,专车在巨大的争议和冲突中继续挺进,每次看到各地冲突的新闻我都很揪心,拜托大家注意安全。每次听到司机和用户的鼓励我觉得一切值得,感谢所有业务、GR和租赁公司兄弟为专车事业做出的努力。相信互联网、相信市场化,我们今天的奋斗,将铭刻历史。

5、员工成长、领导力和组织变革。三年前第一期在路上,我说公司最大的挑战,不是市场竞争,也不是政策资本,是管理者成长能否跟上公司发展,是我们的组织能否不断变革适应市场变化。公司发展太快,办公环境、文化建设、激励、流程、培训这些体系都还没有完全跟上。6月初公司已经有3680人,越来越多的同学我不认识,和大家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这时候需要每位管理者的力量,公司把每个同学托付给大家,要像关注用户体验一样关注员工体验。不仅拿到业务结果,更要关注员工成长,给大家力量。也希望大家不断承担努力突破,把平台的成长变成每个同学自身的成长。

我们的hr是hr中的战斗机,帮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找到了很多的人才,6月更是超额完成了500个offer目标,赞一个。招聘战役胜利后,未来要更多关注到同学们入职后的体验中,建立完善各种系统,帮助大家融入和成长。

过去一年,我们完成了事业部制变革,更多资源和决策下放到一线战场,也成长起来一批优秀的管理者。公共产品和品牌营销部门也在加速建立,变化队形更好支持各战线。

兵无常势,今年事业部要独立迅猛才能打赢垂直战役,明年平台横向协同才能打赢最终平台战争。

成就伟大的事业,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志同就是相信我们的出行梦想,道和就是坚持我们的价值观,简单开放激情,独立思考极致执行拥抱变化。成就一家世界级的企业还需要我们有更大的胸怀和更包容的文化,不断吸引更多更优秀人才加盟融入,抵制官僚优化组织效率,鼓励更自由的思想碰撞和创新。

5月发布会上,我们喊出了未来三年的目标:每天为3000万人出行提供服务,服务1000万司机,在任何地方3分钟有车来接。我们要成立智能交通大数据研究室,我们希望将新能源车推广到大街小巷,我们希望代表中国企业再一次征战国际战场。

公司新的大楼正在装修,新的业务已整装待发,让出行更美好,一切才刚刚开始。

创业维艰,每一天的痛苦,每一分的努力,每一刻的坚持,都在改变这个世界。

为三年的拼搏鼓掌!梦想还在远方,继续加油!

程维,柳青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财新TMT,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