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IC: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民周上网时长首次出现下降

产业投资 本文作者:邓华东 2015-09-08
近几年来,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增速呈逐渐放缓之势,2015年上半年出现首次下降,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6小时,比2014年底减少0.5个小时。

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6小时,比2014年底减少0.5个小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前不久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出现了这样一组数据。该统计报告进行调查的截止时间为2015年6月底。

鲜有人注意到CNNIC报告中的这一数据,报告也没有突出强调这一数据。

笔者进一步研读该报告时发现,这是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这么多年来首次出现下降。截至2011年12月底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是18.7小时,2012年6月这一数字即增长为19.9小时,这一数字逐渐增长到2013年12月的25.0小时、2014年6月的25.9小时,2014年12月的26.1小时,然后,终于在2015年6月降低到25.6小时。

不难看出,近几年来,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增速呈逐渐放缓之势,2015年上半年出现首次下降,符合数据变化规律。

2014年5月,笔者曾撰文《互联网能装下多少“小米”》,文中提出:由于中国网民人数增长放缓,以及越来越多的网民意识到过于依赖网络对自身不利,企业要想在网上发展更多的粉丝,并与粉丝更深入的长时间交流,迟早会触碰到时间的“天花板”,可挖掘空间有限度。

没想到,刚过一年,就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触碰到了“天花板”,不增反降。CNNIC报告中指出,中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质变表现在信息的精准性以及与经济发展的贴近性: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服务向精准性发展,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信息提供的针对性,达到开发、维系用户的目的;另一方面,互联网应用与社会经济的融合更为深入,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等网络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影响网民对网络理财、炒股的使用。

上网时长具体怎么变化的?这里以两项最常见的互联网应用为例:即时通信、网络新闻。这两项位居CNNIC报告中网民对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前两名。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网民中即时通信用户的规模达到6.06亿,较去年底增长了1850万人,占网民总体的90.8%,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5.40亿,较去年底增长了3256万人,占手机网民的91%。

报告中没有提供网民使用即时通信功能的时长变化数据。不过,相信不少人对这一点会有同感:微信最初由于其用户体验好、感觉上比较私人化,近两年席卷了几乎所有网民,在众多网民心目中的地位一举超越QQ,但最近一段时间,工作要求、各类“求点赞”和“求为孩子投票”、各类广告包括朋友圈卖货逐渐改变了微信,以至于有人发出感叹:变味的朋友圈,你烦不烦?

在信息过载下,很多人用微信少了,看朋友圈也不再如最初用微信时那样每条必看了,或者,对微信群的消息设置了“免打扰”模式……

其实,从腾讯微信团队的行动来看,微信的很多新功能是加强了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的,例如,京东商城、微信理财、大众点评、微粒贷、滴滴打车等应用相继接入了微信服务平台,然而,一款应用所能提供服务的广度不等于用户在该应用上所花时间的多少。

再看网络新闻,CNNIC报告依然没有提供网民使用网络新闻功能的时长变化数据,仅披露了用户规模等: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55亿,较2014年底增加3572万。网民中的使用率为83.1%,比2014年底增长了3.1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4.60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长了4420万人,网民使用率为 77.4%,比2014年底增长2.8个百分点。

从网络新闻的发展状况来看,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各类新闻传播平台众多,用户获取渠道多样化;二是新闻渠道通过推荐引擎技术解读用户从而实现精准推荐。

长期以来,网络新闻的一大特点是信息海量化;去年以来,不少网民发现,一些门户网站已经在某些频道进行了大幅改版,不再是满屏的各类新闻标题,而是信息量变小了,新闻标题变大了,甚至在标题下方加上了新闻摘要。

实际上,网络新闻的变化也反映出了互联网应用从量变到质变的趋势。互联网带来了信息过载,网民累了,希望能更高效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将来一段时间,经过精选的信息集萃将更受网民欢迎。这反倒有点像传统意义上的报纸了,报纸都是经过精选的信息集萃,只是其缺乏与读者互动的高效介质和手段。

那么,将来受网民、读者欢迎的信息集萃,可能是适合于在某种电子介质(也许是手机,也许是其他某种可弯曲、可翻页的屏幕)上显示的“电子报”,也可能是纸质报纸加上某种能让读者更迅速与出版者和其他读者互动的新技术的结合体。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百度百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