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融资花样造假面面观 谁的造假最愚蠢?

产业投资 本文作者:电脑报 2015-10-01
融资金额并不是越多越好,融资只是一个手段和过程,而不是评估一家创业公司的标杆,创业公司要成功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能否给用户和投资者创在价值,而与融资多少毫无关系。

9月下旬,记者收到了一封让人异常难堪、脸红的邮件:“如此赤裸裸的造假,难道这些人不觉得是种羞耻么?”

邮件来自新加坡的Phua Yueh Koon,中文名叫潘绍坤,与记者几年前相识于拉斯维加斯CES展会,那时他还是新加坡一家知名媒体的记者,现在转行做投融资研究。Phua Yueh Koon说在新加坡媒体以及美国、英国媒体上看到了中国公司融资过程夸大数字的造假行为,后来查阅统计其他中国公司的融资情况,看到了许多疯狂的造假数字。

在Phua Yueh Koon看来,这是让他不可思议的事:新加坡当地华裔商人都已形成人人恪守的实话实说、诚实守信的商业文明底线,为何在全球已享有高度声誉的中国高科技创业者们,却无技术含量的在融资数字上公然造假?

记者不知如何回复这封邮件,也不好意思用“橘生淮南则为枳”的态度去糊弄。实际上,感到难堪的不止是记者,还有其他同行——“最近有国外媒体人经常虚心求教国内同行,‘报道融资额的时候,打个几折才合适呢’?”知名自媒体人八姐说。

“夸大融资额在国内早就是多年不公开的秘密了,80%-90%公布的融资数据都是虚假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创业者对记者表示,在各方作用下,虚报融资已经成长为积重难返的“怪物”,挟持了整个行业,制造了一个个一戳就破的巨大泡沫。

皇帝的新衣

根据饿了么的官方数据,其至今已完成总计11亿美元融资

仅仅在一个月前,出生于1985年的张旭豪,还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创业宠儿,一个月后,他却陷入了一个备受质疑的多事之秋——他所创办的外卖平台饿了么,从融资数据到急于卖身无果、线上商户食品安全问题,被国内外媒体和圈内外人士质疑了无数遍。

这一切,始于8月底的那个周末:饿了么宣布F轮融资6.3亿美元,成为全球外卖最高行业最高融资。 此轮融资过后,饿了么的估值超过30亿美元。作为国内O2O行业的先锋者,张旭豪还在优酷节目中,与地产大佬潘石屹聊起了外卖的那些事。

但随后不久,就有人士在微信圈爆料称,已从饿了么的某家投资方里获得内幕消息,其融资金额水份较大,实际金额仅为3亿美元左右,而估值也仅为15亿美金,其融资和估值都在实际基础上乘以2.5左右。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另外一家O2O创业公司CEO的赞同:“如今大家都不吹NB了,都改赤裸裸说谎了”。

创业公司谎报融资金额,似乎在圈里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公司虚报融资额早已有之,早些年大家还会悠着点,融个1500万,四舍五入成2000万。后来直接2倍、3倍地乘;最近几年有些胆大的公司,直接把人民币替换成美元,甚至在数字后面添几个零。多位创业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更夸张者,或者将估值说成融资额,或者故意散布莫须有的融资信息或并购信息造势。比如,个性智能理财平台铜板街曾在2013年12月对外宣称完成千万美元A轮融资,但实际情况是,铜板街A轮融资额仅为200万美元,也就是说,铜板街对外宣称的融资额是在真实融资额的基础上再乘以5。

创业明星张旭豪或许没有想到的是,“皇帝新衣”却被国外媒体给揭开了:9月上旬,来自美国的媒体VentureBeat盯上了饿了么,通过大篇幅报道称饿了么最新一轮融资额造假,实际融资额不足4亿美元。

质疑的焦点还集中在,担任饿了么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的华兴资本,为何会向媒体要求撤回6.3亿美元的融资新闻稿,为何将“F轮”改为“F轮系列”,这究竟是出于措辞严谨考虑,还是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作为一家在全球颇具影响力的科技新闻网站,VentureBeat的报道,无疑让饿了么置于风口浪尖,也让其他国外媒体、投资人、网民开始关注国内的融资造假现象。

这就是让记者和其他同行收到难堪邮件和问题的原因——在国外媒体和投资人眼中,对来自中国的创业者长期以来没有太好的印象。上一家被国外关注的是窝窝团,随着招股书的曝光,无论是2011年,还是2014年的融资,每一次都被发现了极大的水分,其真实融资额不足此前公布数据的1/4。当时甚至有国外媒体惊讶其造假次数之多,恶劣程度之高。

但这并非仅仅是个案。“80%以上的创业公司都会虚报融资,扩大范围,甚至能到90%以上。”多位创业者告诉记者,国内科技公司中实际融资额能达到1亿美元以上的少之又少,A轮融资能真实达到达到1亿元人民币的公司2015年也很难超过15家——但仅仅是截至2015年9月初,宣称A轮融资达到1亿人民币或者2000万美元及以上的公司,就已经超过60家,其中有多家甚至连投资方都没有公布,其水分不言而喻。

其中,最让人惊讶的是互联网房产中介爱屋吉屋。今年3月,爱屋吉屋创始人接受采访时确认了数千万美元C轮融资。5月,爱屋吉屋又透露了D轮融资1.2亿美元、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消息——这家2014年3月成立的公司,从零到估值逾10亿美元、累计融资超2亿美元,还不到300天。

再比如一亩田。8月29日,这家农产品B2B公司被爆辞退1500名员工,而上个月它还宣布获得千万美元C轮融资。除了融资造假,一亩田此后又被曝出更恶劣的业务数据涉嫌严重造假。

疯狂造假的,还有那些上市公司巨头。口号为“不说谎融资媒体”的铅笔道,其创始人王方原是一名做创业报道的记者,半年前,他花了约数周时间,浏览了60多家上市公司财报(多集中在互联网企业),并对应当时的新闻。翻阅了每个公司的全英文财报后,他发现了些许蛛丝马迹:时间跨度约10年,发现360、迅雷、京东、陌陌、唯品会、YY、阿里巴巴等14家巨头。

比如陌陌。2012年,成立仅一周年的陌陌传来了B轮融资5000万美元的消息。但最后根据招股书显示,其实际融资金额仅为1800万美元,与流传的5000万美元相差甚远。

造假有理

从融资数字到疯狂刷单,一亩田的各种造假方式备受质疑

“你的提问已超出项目本身,并且我们跟投资人有协议,这不属于目前披露的范围。”9月下旬,当记者就融资具体到账数额E袋洗内部人士咨询时,对方如此表示。

今年8月,e袋洗宣布获得百度领投的B轮1亿美元融资。同时传出的消息是,这个2013年11月成立的洗衣O2O公司估值已达5亿美元。

“1亿美元融资、5亿美元估值,这样的数字肯定会对竞争对手造成威慑,但到底有没有水分,外行很难分得清,因为查证创业公司数据造假非常困难。”一位投资界人士告诉记者者。

业内人士称,由于创始团队和投资人都有签订保密协议,如果公司不上市进行财报披露,没有人能知道其对外宣称的投资额是否真实。对外界而言,核实没上市企业的真实融资信息难于上青天,即便有扎实的证据,如果想诉诸法律,也需要统计虚报融资额对你造成了多大的损害。但这恰恰是最难量化的,也是众多创业者肆无忌惮、夸张造假的原因。

但是发展到上市阶段,往往就是“国王的新衣”被揭开的时候,过去所有的融资真实情况就会在招股书中暴露。其中尤以美股市场为甚,只需要简单的英文能力,详阅招股书,便能发现此间的蹊跷。

“上市公司财报是唯一了解真实融资信息的渠道。”王方称这是唯一有确实证据证明这些公司确实融资造假,可是他也无奈地称:“用梳理财报的方式,10年来只能做这一篇文章,太难了。”

因此这并不妨碍国内超过90%的创业者在公布融资额时选择作假。而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融资造假现象普遍,不得不随波逐流;二是虚报金额并借机宣传营销,成为给竞争对手市场、融资、人才等方面制造压力的手段,尤其是O2O公司,烧钱续命,拼的就是钱多;三是创业者想掌握更大的资源。用高融资额为公司实力背书,在合伙谈判时会有更大的空间和话语权。

事实上,公司的融资额造假行为,是瞒不过投资圈的专业人士的。“那些公布的融资额,我们内部基本都会打过两三折,很多投资人即便看到自己投资的公司虚报融资额也只是笑而不语。”一位投资界人士说,但现实是大家宁愿保持缄默,没有人愿意做戳穿“皇帝的新装”谎言的小男孩。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创业者与投资方往往是坐在一条船上的,除了竞争对手外,没人会在乎这个数字的真相。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天使投资人表示,虚报融资数额其实很多是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合谋。“A轮融资21000万,但是谎称1亿的话,那么B轮融资,在心里期待上,就肯定不会低于1亿。”简单来说,高融资额会助推下一轮估值的提升,投资人退出时就更容易找到“接盘侠”,更容易获得更高的溢价回报。

很明显,投资机构的无比疯狂最终为夸大融资额创造了必要的生存环境。目前,投资机构特别迷恋钱生钱的游戏,投资开始逐渐失去理想,变得毫无底线。相关数据显示,几家主流基金2015年前8月所投的投资额,已经是2013年全年的2倍以上。

无法拯救的“癌变”

“这挺拧巴的,VC本应防止创业团队造假,却又反过来和创业者一起造假。”一位财经媒体主编说,整个创业生态圈正在遭受夸大融资额这股“歪风”的侵袭,不仅加大了投资方对创业公司价值的评估难度,而且误导了市场规律,最终破坏了整个创业圈的生态平衡。

在易凯资本CEO王冉看来,包装过头就变了性质,成了赤裸裸的造假,“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家做了,其竞争对手往往为了在市场形象上不落后手也会跟进效仿,甚至更加夸张。大家都没有赢,中国的商业环境却输了。”

去年12月,易凯资本CEO王冉在一次公开活动中呼吁“建立诚信社会,从公布正确的融资额做起”。今年2月,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发起倡议,呼吁创业公司公布真实的融资额。这条微博被上万人转发评论,且多为创投界人士,徐小平更被大家戏称为“业界良心”。

但这显然用处不大,其实很多业内人士都清楚,融资造假已经“癌变”,远非倡议能拯救。“除非被投公司、投资方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必须真实准确,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对于虚报融资额,没有任何的监管措施,谎报短时间来说基本毫无风险。”

只是,如果依靠数据造假、融资造假来进行宣传博取眼球,这样的创业也很容易成为“一锤子买卖”,更给自己的上市路埋下重重风险。

有消息称,暴风影音当初未能登陆纳斯达克,就是因为融资造假——哪怕它后来成为A股的奇葩股票。最新的案例则是美团,有消息称其7亿美元融资真假难辨,结果华尔街路演成空。

更重要的是,造假对诚信的企业是不公平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创业者表示,融资额造假现象非常可怕,这已经对创业的所有公司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说,比如你的对手对外宣称融到上千万美元,你只融到500万美元,直接导致你的公司在招聘的时候都会遇到困难,因为普通用户和员工的认知里根本就不懂这些,他们一定会理所当然的相信媒体报道,从而来对公司做第一印象的判断。其次是迷惑竞争对手,一般适用于新手创业者。

上述创业者称,衡量一个互联网企业是否估值造假或者融资额造假,从用户规模、客单价、转化率等几个关键数据就可以看出。比如活跃用户,一般而言行内定价是一个活跃用户价值20元,有600万个活跃用户,这意味着这家公司能获得1200万元融资。“一个O2O企业,活跃用户数只有200万,对外号称融资1亿美金,这不是吹牛吹大了吗?”当然问题是,企业活跃用户数、业绩数据也很有可能是造假而来。

但不管如何,融资额造假都是一种“失信”行为。一旦创业圈失去诚信,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最终都将淹没在自己制造的经济泡沫中。

9月16日,跨境母婴电商蜜芽宣布获得百度D轮1.5亿美元投资。在新闻发布会上,蜜芽晒出1.5亿美元融资的银行入账单,试图以此自证清白。

更早一些时候,低息快速融资平台“量化派”创始人周灏,向媒体人公布的融资金额精确到了小数点后6位——2058.725779万元。

尽管如此,两者仍然被网友质疑——这就像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在这个圈子里,造假的多了,就算你是“清白”的,也没人会相信了。

分析

谁的造假最愚蠢?融资花样造假面面观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跟风有风险,虚假融资这股风里,有这几类公司造假是愚蠢至极的:一种是上市潜力股;一种是刚入行的创业者。前者,可能断送自己的上市之路,即便最终成功上市了,其资本市场表现也弱不禁风。后者,则可能断送自己的创业梦想。

1、上市潜力股

造假名单:窝窝团、智联招聘、暴风科技、京东商城、陌陌、久邦数码、58同城、迅雷、唯品会、网秦等等等

在中国互联网这个丛林中,大家都没有底线和下限,一旦进入资本市场甚至去国外上市,才被发现企业漏洞百出,众多上市公司CEO还甚至愤怒表示华尔街不懂中国。

在美股和港股上市,IPO招股书披露的真实融资数据,往往就是“国王的新衣”被揭开的时候。当然,上市公司们的谎言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部分被查出存在造假行为的上市公司,造假举措可以顺藤摸瓜至公司上市之初或者更早。

回头看去,这是否得不偿失?

以恶劣程度最高,造假次数最多的窝窝团为例,尽管在历尽波折后,最终在2015年登陆纳斯达克,但由于谎言一一被揭开,上市首日就跌破发行价,而且随着团购市场的没落,窝窝团和投资方想要依靠上市捞一笔的想法,已成为遥遥无期的空想。

比如京东商城。2011 年4月1日,刘强东发微博称完成融资15亿美元,其中11亿美元已到账。但在2014年1月30日提交的招股书中,168页清楚记录着,15亿美元融资,实际融资额仅有9.61亿美元,放大了5.39亿美元。此消息被公布,立即引起华尔街资本市场的哗然和对京东商城未来的质疑。

再比如智联招聘,2013年1月,智联招聘二股东麦格理抛售了手中全部股份,总价约近亿美元。随后有消息称Seek斥资1.05亿美元接手麦格理抛售的股份,同时智联招聘官方也公开回应,称二股东麦格理退出并非是抛售,而是大股东Seek更加看好。但此后被披露的真实情况却是,大股东Seek并未出手相救,为了填坑,大部分股票是智联自己向银行贷款、向高管、员工售股而来。这在其14年5月5日提交的招股书127页有记录。

2、新晋创业公司

造假名单:根本无法统计,业内统一说法是80-90%的初创公司融资数据都在造假

如今,随随便便宣布融资额达1亿美元以上的初创公司实在太多太多。比如华云数据、途虎养车、车王、趣分期......

融资数据真假难辨,夸张和欺骗其实只隔一层纸。这些初创创业者造假原因很简单:能捞一票是一票,能炒作上月球绝不只炒作在地球。证监会管不了,工商局不会管,行业又缺乏自律,造假成本低,揭假难度高,业内最为盛行。

实际上,哪怕这些初创公司的投资方有上市公司背景,也同样造假不停。比如超级课程表,2014年12月,超级课程表CEO余佳文称获得阿里巴巴集团领投的千万美元级B轮融资,并称“明年给员工发1个亿”。后被匿名网友、离职员工举报“虚假融资”:实际仅为小几百万美元。今年8月,因为一场和周鸿祎的口水战,余佳文在网上道歉,同时被更多的口水湮没。

再比如一亩田,8月底被曝出大规模辞退销售员工,辞退人数达1500人。而此前媒体的报道则是,红杉资本为了抢签一亩田,不签协议直接打了几百万美金,公司估值一月一涨,很多VC跟不上速度。此后,一亩田对媒体公开的数据造假,包括交易数据诡异,虚假宣传、疯狂刷单等被曝出,也有传闻称之前的投资方红杉资本撤资,一个所谓的创业明星就此陷入舆论质疑声中。

这种案例还有很多很多,但这种做法尤其愚蠢,因为它不仅伤害的是整个行业和中国整个诚信体系,同样也让自己公司没有了未来。

专家观点

融资多不代表就是成功

      —GoodwaterCapital联合创始人、前知名风投KPCB投资人钱智华

中国公司融资数据造假,在近期的美国科技行业也是一个热门话题。根据报告数据统计,中国80%-90%的创业公司都存在虚报融资金额的情况。这对于美国创业者来说,是不可思议,也是值得人深思的问题。

那么,美国有虚报融资金额的现象吗?这里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没有,至少我没有听说过。美国创业公司通常对公开新闻稿非常谨慎,宁愿不公布具体融资额度,也不敢去虚报。虚报融资数额会影响到创业公司未来的发展。如果公司发展顺利未来上市或者进行并购交易,所有的融资文件都要接受审计,那么此前的做假情况都无处藏身,没法向投资者交代。

信誉是美国投资界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底线。站在VC角度来说,我们同样不允许所投公司出现数字虚报,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创业者的信誉,也会对公司下一轮融资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如果发现创业公司有虚报数字,我们一定会要求创业者纠正。

在美国,造假是需要付出法律代价的,哪怕你是最为知名的公司。这是因为美国公司造假的成本太高,如果发现就是欺诈,按照美国法律属于商业重罪会遭到严惩。

2001年,作为当时世界头号天然气交易商和美国最大的电力交易商,年收入达1000亿美元、2万多员工的安然公司,被投资者怀疑其盈利模式,从而引发人们追究安然的盈利情况和现金流向,当年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认在自1997年以来虚报盈利近6亿美元。1个月后,安然破产,而负有直接责任的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安达信也因此宣告破产。破产后,安然公司的多名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分别被判处了多年监禁。

从中,可以看出数据作假,在美国而言不仅是个严重的道德问题,还是个严重的法律问题。最终所有人都会受损,包括创业者、投资者和员工。

这一事件还促使美国政府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加强了公司治理、审计监管和证券市场方面的监管。此后,创业公司正式融资要向监管部门递交融资材料以及相关法律文档,律师也会介入融资的每一个环节。

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规定,创业公司在公开场合提到融资,必须提前15天告知SEC,公布给投资者的任何信息都需要在SEC进行更新和接受审核。如果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可能会遭受一年不得融资的惩罚。

实际上,融资金额并不是越多越好,融资只是一个手段和过程,而不是评估一家创业公司的标杆,创业公司要成功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能否给用户和投资者创在价值,而与融资多少毫无关系。很多公司很少融资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eBay实际上只融了一轮资金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电脑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