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简单复制滴滴模式?小心死路一条

产业投资 本文作者:康帅 2015-11-10
闹客邦康帅认为:滴滴出行的成功案例多次被垂直细分O2O创业项目提及,但那成功只属于别人,并不能直接COPY。

有些成功,不可复制

滴滴出行可谓是共享经济的典范,它通过技术手段,将供需双方进行匹配,达到双方收益最大化,其本质是利用互联网将人的智慧、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价值。在滴滴出行崭露头角后,各种围绕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需求的创业项目纷纷效仿它的玩法 “活跃”起来,如美甲、家政、代驾、陪跑等。不考虑是否刚需、高频、标准化服务,总以为只要建好平台再匹配上社会闲散资源,就可以坐等 “金主”来买单了。但是,结果呢?

之前道哥在论证家政O2O能否复制嘀嘀出行的奇迹时,曾分析滴滴出行的成功源自天时、地利、人和,是不可复制的:①BAT巨头为布局移动支付市场下了滴滴出行这步棋;②Uber当时紧逼促成资源整合战略;③巨头的现金流支撑补贴大战。

今天,笔者抛开之前道哥论过的道,仅从滴滴出行的行业特征,再次谈谈它为何不可复制,分析垂直细分O2O创业项目复制的难点所在。希望能给那些在垂直细分领域渴望简单复制就能成功的创业者们提供一杯“醒酒茶”。

小贴士:效仿的难点所在

是否刚需

刚需,就是适用于全民。比如打车,赶时间、不想挤公交、买不起汽车等,这时选择打车就最方便。但相比之下,很多上门服务的创业项目就并非刚需,如上门厨师。因为吃饭可以通过叫外卖、去餐厅、自己动手等方式搞定,毕竟大部分人的需求是吃饱即可,上门厨师的需求不够刚性,在高逼格宴会时才会选择。

而如果连项目存在的需求都不属于全民性,那就无法实现需求方与供给方的快速匹配。同时,如果失去了存量市场的优势,那么在建立初就要不断开拓自己的增量市场,又有多少创业公司能承担这样的重担呢?

是否高频

早在一年前,雕爷就在其文章《O2O的胜负手》中提出“低频打不过高频”的论断,因为在APP时代,打开频次高就是铁律。比如代驾项目,相比于打车或专车,对于99%的普通人而言打车的频次远远高过酒后代驾的频次。更别提要是某天滴滴出行延伸出代驾服务,那代驾平台还有多少存活空间?

是否标准化服务

标准化,一方面来自行业特性,另一方面来自供需双方对服务的判断标准。例如打车,因为服务提供者水准差距不大,所以打车属于服务相对较标准化的行业。消费者对标准化的服务几分钟就可做出决策,而且即使决策失误也不会引起较大的损失。

相反,服务提供者的水平、需求方的述求、服务效果的评判标准等差异较大的家政、美业等,都属于很难标准化的行业,用户不能迅速做出决策。同时,因为无法判别提供方的技能水准,用户容易转向对价格和平台评价内容的关注。这意味着,平台运营商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建设平台的评价体系,还要用烧钱方式获取增量用户和保有存量用户。

当然,难点远不止上述三点,还有巨头的兼并、竞争下的挤兑、过度垂直的风险等等。

共享经济的意义在于资源共享后提高了效率。因此,一个有价值的垂直细分O2O项目应为了效率而生,而且只有当商家与消费者双方效率都提升后,才是真正具有意义的。如果每一个创业者以此为标准去检验项目,就会发现滴滴出行不是一个可以简单照搬的模板。

笔者建议创业者们去真正了解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精髓,再结合项目所在行业特征考虑其具体的应用价值。否则,一切的生搬硬套只会让自己成为创业大潮中的一具“尸首”。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创业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