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破7,中国经济就不行了?

产业投资 本文作者:库叔综合 2016-01-24
2015年国民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新兴动力进一步积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国内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

中国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了2015年中国经济的成绩单。挑选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综合多方观点为大家对此成绩单做一次全景式的呈现。
这份成绩单中最引人注意的应该是2015年GDP的增速了。
在这份成绩单上,2015年GDP增速为6.9%,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

1、GDP增速破7,中国经济就不行了?
GDP过7就是经济形势大好,这是教条主义。经济运行困境是有底线的,存在四个衡量标准:1、不能出现大规模失业,2、不能出现持续性通货紧缩,3、各级财政不能出现普遍亏损,4、不能因为局部金融动荡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
从就业参数和客观情况来看,我们不必谈“7”色变,要看整个经济运行是否顺畅,是否突破底线。当前我们离这四条还有很大距离。
在第三季度的GDP数据公布时,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在接受瞭望智库采访时曾表示:GDP增速7%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因为包含价格因素,在价格水平不同时,7%对应的名义GDP增速和社会的经济景气程度不一样。如过去CPI为正时,整体价格水平为正,GDP为7%,名义GDP可能是8%;整体国民经济价格指数为负,名义GDP可能是6%,经济不好。现在对应的名义GDP是6.2%,名义工业增加值为0,利润增速为负,但失业率低,居民收入增长跑过了GDP,经济增长下行面临一定压力,但前景乐观。不能简单看实际GDP是否超过7%,要盯住名义GDP增长状况,盯住四大类底线指标。
虽然6.9%的全年增速创出近25年来的新低,但没必要大惊小怪的。

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认为:
第一、从国际环境看,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乏力,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际贸易下降,金融风险增加,这些都不可能不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6.9%这个速度还是在世界经济当中,是不低的,如果回到去年现在看,各个国家公布和预测数,美国2.5%、欧盟1.5%、日本0.6%,就是几个金砖国家的战友巴西和俄罗斯负4%。印度快一点,超过7%,但是印度总量没有我们大。去年一年,世界经济整体增长在2.4%左右。中国经济保持6.9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增量我们贡献率可以达到25%左右。应当说我们在十分复杂,困难状况下,取得这样一个成就,来之不易。)
第二,要辩证地看。在经济增长下行的情况下,大家更多的是看工业增长回落和PPI的长期下降。
从工业增长速度来讲,它肯定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但是从我们的发展目标来看,它恰恰是我们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转型升级阵痛期的正常表现。
比如,六大高耗能工业回落速度是最明显的,但是如果没有高耗能工业的速度下降,资源环境的瓶颈问题怎么解决,绿色发展理念怎么实现,产业结构怎么倒逼升级。眼前看速度虽然回落了,但长远看恰恰是我们的目标所在,也是我们的战略取向所在。
第三,要历史地看。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期,三期叠加,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环境条件、市场环境条件、供需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中国能够取得6.9%的增长速度,确实是来之不易的。
2016年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尤其是2016年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行业可能还会延续下行状态。但是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的商业模式蓬勃发展。比如新的业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去年增长了31.6%,远远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向上。
像深圳、上海沿海的一批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速度都在10%以上;全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2%,比规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大家都注意到,在优惠政策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生产增长较快,增长1.6倍以上。综合这些因素,我们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仍将平稳增长。我们对此是有信心的。
2、未来中国经济可能更多要看谁的‘脸色’?
服务业
中国经济2015年最大的趋势性变化就是服务业占比首度达到“半壁江山”。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从2013年三产首度超过二产,到2015年三产占比超过五成,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短短两年就迈出两大步。
“未来中国经济可能更多要看服务业的‘脸色’”,潘建成表示,服务业占比的提升,意味着对中国经济的评价体系也需要作出修正,通过工业增加值推算GDP增速、通过用电量评估经济增长等研究方法可能都需要更新。
他强调,未来中国一方面要顺应趋势,引导第三产业良性发展,同时也要让三产和二产形成良性互动,通过服务业促进工业的发展。
消费
我们先来看看数据。
2015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2015年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3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3%。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424亿元,增长31.6%;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349亿元, 增长42.4%
多年以来,过于依赖外需、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受人诟病之处。不过刚刚过去的2015年,消费取代外需和投资成为中国经济“顶梁柱”。
虽然这种变化更多是受到外需不振和投资乏力的影响,但是这恰恰显示了巨大的国内市场赋予中国经济的韧性。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消费市场还有很多潜力可挖。
“未来的消费潜力存在于根据需求变化而产生的消费结构调整和升级上。”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表示,商品将向品质化、品牌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另外,健康类产品、文化类产品将越来越多。
中国国家信心中心经济预测部助力研究员邹蕴涵也提醒,“互联网+”对消费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提高了商贸流通效率,提高了居民消费的便捷程度;二是通过产业服务变革,改善了消费环境。“未来,商品零售的O2O、批发贸易的互联网化以及互联网场景下的服务消费这三大趋势将成为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的助推器。”
3、为什么就业能够稳住?
服务业、消费占比提升等因素共同书写出中国经济在结构调整上的“进”字,而就业数据则勾勒出中国经济整体的“稳”字。
王保安介绍说,2015年,新增就业人数包括大学生就业在增长。大城市调查失业率在5.1%左右。
为什么经济增速持续回落而就业能够稳住?潘建成解释说,中国经济增速虽然在回落,但创造的财富增量没有减少,其对劳动力的需求没有下降。另一方面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单位服务业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要超过工业;其三就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劳动力总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不会轻易解雇工人,尤其是技工。
不过潘建成提醒,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首先发生的是企业感受到市场寒意,随后是政府感受到税收下降,最后才体现在就业上。考虑到就业是一个滞后指标,各方需要持续关注就业问题,早做安排。
虽然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缩水所带来的人口红利的消减也将对中国经济带来挑战。
我们先来看看数据。
(1) 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09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
(2)全年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其中,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
(3)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4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77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568万人。
自2012年起至201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连续四年缩水。2015年末,中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487万人,创出四年来最大跌幅。
中国社会科学人口研究所人口与发展研究室原副主任陈剑指出,目前,全球的生育都在快速下降,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5至6个,下降到2014年的2.35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目前的生育率都普遍低于2.1。
陈剑指出,进入超低生育阶段,即使鼓励生育,也难以阻止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中国目前情况也正是这样。因此,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人口下降的趋势,但彻底扭转则不大可能。
4、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连续两年跑赢GDP
我们先来看看数据。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缩小0.02。
在经济增速、就业总体平稳、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中国居民收入也持续改善。虽然2015年居民收入增速较上一年有所回落,但连续第二年跑赢GDP。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中国近两年居民收入增长连续快于经济增速,也是分配制度逐步调整的结果,决策者越来越强调民生,让民众能更多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所以虽然中国GDP增长放缓,但居民收入没有受到太多影响。
不过赵锡军也提醒,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这种“跑赢”的情况实际上是在还以前的“旧账”。此前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很快,但居民收入在剔除物价因素后,赶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民众没有能够充分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红利。
5、过剩行业产能缩水 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在经历了增速回落后,过去一年,生铁、醋缸、水泥、焦炭等过剩行业的产量的绝对值也开始减少。这显示,在市场环境的倒逼下,一些挺不住的行业已经开始主动压缩产能。
潘建成表示,由于和GDP以及就业相联系,地方要主动做出去产能的决定并不容易。
生铁、水泥等产能的减少,显示出市场环境对去产能、去库存的倒逼,外部压力加之官方力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引导,将有效促进供给侧改革得到各方认可,提升其推进的速度。
他表示,在去产能的同时,官方2016年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降低企业各方面的成本,让他们可以轻装上阵。
6、当前中国GDP增速下滑原因?
对于GDP下滑的原因,外生内生的因素都有,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波动,外需低迷,出口压力大;国内制造业、房地产投资下滑,投资加速回落。而深层的核心原因,则有三点:
(1)精英阶层的懈怠:一是各级政府惰政懒政现象的影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不像过去的投资方式,经济运行模式被打破;二是企业家方面,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被打破,大量国企、中小型民营企业被政府拖欠工程欠款;三是反腐倡廉的进行,官商勾结浮出水面,要进行切割整顿。总结成一句话:传统的政企间投资需求传递关系在改变。
(2)财务报销和科研管理制度改变:创新人员不敢申请项目,有钱也不敢做科研,原有的这部分投资需求降低,带来的产值转化也相应减少了。
(3)在大改革和大转型期,新旧碰撞,动力机制很重要。生产领域面临通货紧缩,高债务的压力下,企业行为处于变异点。以前是借新还旧,借债投资,现在是借新还新,利润下滑,债务负担增长。随着政治经济关系变化,新的经济状况下,传统宏观政策效力下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稳健,稳增长政策的效力下降。“三驾马车”的问题以及产能过剩问题都是造成的结果。
7、中国GDP增速下滑会像日本那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危机”吗?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的担忧,但没科学依据,根源在于中日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1)从经济发展空间看,中国人均GDP到今年刚刚超过8000美金,相当于70年代末日本水平,空间还很大。中国人口多而且内部差异大,东部人均GDP超过1.5万美金,中西部才5、6千美金,各区域工业化程度不同,发展空间大,不像日本,地狭资源少,90年代出现问题;
(2)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看,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远远强过日本,日本政府更迭快,不到两年就换一届,从而无法实行有力度的政策调控,错失经济调控窗口,而中国政府的政策持续性更稳定,进行宏观调控的效力也就更强;
(3)从人力资源储备看,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教育大国,现在很多农民工减少是去学校读书了,越来越高的教育发展水平下,中国为下一轮转型提供了很好的人力储备;
(4)从战略调整主动性看,经济下滑阶段,我们主动进行战略调整,特别是新兴产业进行大量结构改革,促进增量调整,和日本等待泡沫破碎的被动局面有根本的差别。
但是,我们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有足够的信心,也要有足够的警惕,对于收入分配、创新驱动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要有充分重视和准备。
8、有人认为,中国经济一直以来的增长实质是货币超发的结果,给购房者带来财富效应,引爆城市化进程,带动经济增长。而这10多年,城市建设欠账还清,甚至未来10年的房地产蛋糕都被瓜分,这种增长模式面临终结?
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确发生了拐点期变化,但是拐点期的变化不意味着完全消失,城镇化依然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只是可能这一点对经济增长的动力冲击不如原来那么强烈。我们在战略上也有很多调整,不断改变过去的粗放式投入,从靠土地、出口推动经济,到靠大消费、大生产和大创新。我国经济的动力增长源不会戛然而止,只是动力的方式和速度发生变化。
9、大量资本沉淀在金融市场,金融资本市场如何来促进经济整体运行发展?
首先,对市场的监管,对秩序的整理建设力度要加大;更重要的是,对资金流通这些“毛细血管”进行再造:这需要对整个经济循环的四大资金推动力量进行全面整顿:
一是国有企业的高债率,通过国企改革,坚定债务重构,清理国企对中小企业的债务拖欠;
二是地方投融资平台,在置换的基础上进行清理,用过渡阶段的策略去调整,防止过度波动;
三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差别化管理,对一线城市要控制大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同时抑制三四线城市房价下滑;
四是海外金融市场的稳定,比如外汇储备和人民币汇率稳定性方面。
对这四大资金推动力的梳理,是很重要的。
最后银行要进行不良资产的简化和调整,银行降息的举措要出台,减缓不良率的压力,在实体经济面临下滑压力状况下,银行要对它有一些倾斜和扶持,防止泡沫,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0、通过“一带一路”、亚投行输出过剩的资本和产能,会是应对GDP增速下滑的国际策略吗?
一带一路、亚投行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大战略,周期是10年以上的,不是解决目前短期情况的法宝。
产能过剩是全球问题,包括美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不足,简单的产能输出可能会有很大国际冲突,即便是要达到这个目标,也只能以基础建设输出为主,补充工业设备、共同建设开发项目。
中国经济盘踞面非常大,即使这上面些举措开展得很好,我们经济的问题短期内也很难解决。中国的问题最终只能靠中国自己解决,我们更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实现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国际层面的战略问题,要从长计议,而不能短期化、运动化。
11、最后,系统地了解下2015国民经济运行数据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三季度增长6.9%,四季度增长6.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
一、农业生产再获丰收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万吨,比上年增加1441万吨,增长2.4%。
其中,夏粮产量14112万吨,增长3.3%;早稻产量3369万吨,下降0.9%;秋粮产量44662万吨,增长2.3%。
谷物产量57225万吨,比上年增长2.7%。棉花产量561万吨,比上年下降9.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454万吨,比上年下降1.0%,其中猪肉产量5487万吨,下降3.3%。禽蛋产量2999万吨,比上年增长3.6%;牛奶产量3755万吨,增长0.8%。
二、工业升级态势明显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环比增长0.41%。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集体企业增长1.2%,股份制企业增长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7%。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制造业增长7.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
新产业增长较快,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6.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2.7%,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0.6%,医药制造业增长9.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8582亿元,比上年下降1.8%。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5387亿元,同比下降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97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57%。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59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实际增速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控股投资178933亿元,增长10.9%;民间投资354007亿元,增长10.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4.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5561亿元,比上年增长31.8%;第二产业投资224090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投资311939亿元,增长10.6%。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全年到位资金573789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5.6%,国内贷款下降5.8%,自筹资金增长9.5%,利用外资下降29.6%。
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08084亿元,比上年增长5.5%。从环比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68%。
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97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8%),其中住宅投资增长0.4%。
房屋新开工面积15445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0%,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14.6%。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84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6.9%。
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7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6.6%。
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281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7%。
1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185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5.6%。
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5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
四、市场销售较快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2558亿元,增长7.8%。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89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1932亿元,增长11.8%。
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32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商品零售268621亿元,增长10.6%,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33891亿元,增长7.9%。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环比增长0.82%。
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3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424亿元,增长3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8%;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349亿元,增长42.4%。
五、进出口同比下降
全年进出口总额245849亿元,比上年下降7.0%。
其中,出口141357亿元,下降1.8%;进口104492亿元,下降13.2%。进出口相抵,顺差36865亿元。12月份,进出口总额24757亿元,同比下降0.5%。其中,出口14289亿元,增长2.3%;进口10468亿元,下降4.0%。
六、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其中,城市上涨1.5%,农村上涨1.3%。
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烟酒及用品上涨2.1%,衣着上涨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0%,交通和通信下降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4%,居住上涨0.7%。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2.0%,油脂价格下降3.2%,猪肉价格上涨9.5%,鲜菜价格上涨7.4%。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5.2%,12月份同比下降5.9%,环比下降0.6%。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6.1%,12月份同比下降6.8%,环比下降0.7%。
七、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缩小0.0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28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
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221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894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20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9438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4544元。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
全年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其中,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072元,比上年增长7.2%。
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0个百分点。
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
区域结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7.6%和7.8%,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9和1.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5.7%,快于东部地区3.0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6%。
九、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9.2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3%,狭义货币(M1)余额40.10万亿元,增长15.2%,流通中货币(M0)余额6.32万亿元,增长4.9%。
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93.95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35.70万亿元。
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1.72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81万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14.9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94万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41万亿元。
十、人口就业总体稳定
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6‰,比上年下降0.25个千分点。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414万人,女性人口6704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2(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
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09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减少1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
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4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77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568万人。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
12、总结
总的来看,2015年国民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新兴动力进一步积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国内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
下一步,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实现中高收入水平。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新华社瞭望智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