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2月17日,Lyft总裁约翰·齐默(John Zimmer)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谈了与滴滴之后的合作,以及在中国市场乃至海外拓展的发展战略。
眼下,补贴战、价格战打得火热,约翰·齐默表示,过去一年,Lyft在美国本土的市场份额明显提升,发展速度超过了竞争对手Uber。预计2至3个月后,Lyft与滴滴的后台打通,实现无缝对接,用户不必切换平台。
而对于市场扩展的问题上,约翰·齐默陈Lyft仍将聚焦在美国市场发展,在国际市场暂时不会做收购兼并,而是会选择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
以下为约翰·齐默分享实录整理:
与滴滴的合作
这次来访的主要目的是新年开始,与滴滴扩大双方比较全面的战略合作,过去一年来双方的技术团队有很多的交流,我们各自上了一些新产品,比如说滴滴上了巴士产品,顺风车的产品。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两三个月之后在中国打开Lyft,就召唤起滴滴的服务网络,在东南亚就是Grab ,在印度就是Ola。反之也一样。
刚才双边的数据统计,我们双方出境游的游客一直是每年20%的速度增长。特别中间有一个稳定增长的的商务旅客,这也是一个重点。商务旅客打开APP等于用到出境游的服务。第二个要达到占据市场上大部分份额的目标有什么首要的策略,其实还是会继续这样的策略,稳定司机网络,,然后保持司机的积极性,继续保持高质量的,把司机当做用户的服务也是一个重点。
在支付方面,Lyft和滴滴之间会在汇率等方面进行兑换,不需要做任何特别的改变,你还是打开现有的支付方式。可能会有一些,汇率方面等等惯常的安排,但是整个过程应该是做到无缝对接。
对于用户来说,希望是做到无缝,在中国怎么用滴滴在美国就是怎么用滴滴,后台两家公司之间会有一些汇率的安排,会和比如说微信支付有一些协议,这个用户不用担心,当然,从法律上、服务上,肯定到美国之后打开滴滴,,我们有责任告诉大家你现在用的网络不一样,服务条款有区别,但这些之外这些之外就是追求比较流畅的体验。
此外,就是市场增长的策略,因为大家在各自的市场都观察到对手有什么策略,我有什么策略去应对,效果如何,可以进行这方面的交流。滴滴在中国市场是一个主导性的市场参与者,所以这方面双方还是有很多交流的内容。
说到中美之间的差异很多,文化、人口密度、城市生态上,美国也是监管非常特殊,要维护一个非常强的政府关系团队在美国,才能够做到监管环境非常顺利,在中国之所以选择滴滴也是因为滴滴是市场领导者,肯定想和市场最强的,已经证明是成功的公司合作。
未来还是会集中于美国市场,在国际上暂时不会做传统上大家认为收购兼并的事情,合作上还是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
与Uber的竞争
在与Uber的竞争上,如果从我们个人的体验来说,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点,就是对于司机队伍的稳定,司机的积极性维护和保持,这一点我们投入了很多的力量;第二点,就是要绝对的保证资本的投入是高效率的,这一点在设计市场拓展和巩固现有市场的时候,都是非常小心,非常精准的。
在旧金山,Lyft去年年底的数据是40%,今年应该还是有增长。纽约这边从现在来看,我得到的数据是今年比去年相比增长了14倍。
一月份的时候,Uber在美国已经降价了,同时Lyft也是降价了,说是价格战在两个公司之间打得火热,这个新闻在美国媒体报道的时候,大家也有一些误解。所谓的价格战是怎么定义的呢,当把我们平台从司机提取的佣金降低了,或者进入补贴战,那叫做价格战。而你说的情况实际上是第一,这个市场毕竟比较新,会有供需波动,第二为了应对市场季节性特点。每年一月份传统来说,美国都会遇到出行需求平缓,出行供应增加的情况。这是比较新兴的市场,一月份的时候一个是大家出门时少了,第二个过了圣诞节很多缺钱的人多了,更多司机上线赚钱,造成供大于求,所以降价是平衡供需的做法。并没有把佣金降下来,也没有大量补贴,这并不是价格战的概念,只是一段时间内调整市场需求的一种方法。
也许我们都听的耳熟能详,移动互联网技术能改变传统产业,但是这个并不是泛泛而谈,他对传统产业有的时候介入非常深,有的时候介入非常浅,水电煤介入的不是非常多,从交通产业来说,移动互联网会让它大部分市场颠覆,美国现在养护车整个市场花的钱有2万亿美元,75%以后都会转化成移动出行,或者移动互联网技术,购买这个服务,但我们自己不再拥有这个服务的资源。
所以这个市场来说,它的增长潜力是巨大的,不像有些别的市场,技术对他只是锦上添花这样进行。
其实因为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有一个相对的比较,Uber到今年已经第6年,第7年了,我们是第三年,我们的市场估值远远超过了Uber当年3年的时候,我们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Uber,赶超的势头很猛。
有人说Lyft与Uber,一个温柔的,一个是强悍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对司机和对乘客好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成功的企业战略,对于市场拓展不是作为一个成本,不是减分的,是加分的。司机的乘客的支持牢固,,能够让我们以比较低的用户获取成本和比较高的运营效率一往无前的往前走。就像星巴克一样,星巴克的创始人是我个人的人生导师一样的人物,星巴克在业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咖啡比较好。第二个是对员工的道德标准是比较高的,所以它拓展的特别快。这些完全是支持他们扩展的。
美国出租车的抗议都是针对Uber的
监管有一个潮流趋势的问题,我们认为大势已定,美国的监管问题已经趋于整体解决。过去一年,年,我们争取在美国30个市和州出台了对我们比较有利的法规。第二点,出租车方面你看到的报道,大部分还是跟公司本身的取态有关,主要美国出租车的抗议都是针对Uber的,没有一件是针对Lyft的。
共建接地气的出行平台
Lyft、Grab Taxi、Ola跟滴滴共建了一个出行平台,覆盖全球50%的人口,每家公司在当地发展有特殊的优势,接地气的本事还是很重要,我自己的案例。打城市的时候,会有三四个Lyft的同时进行开城,我们的做法跟其他人不同,不是这几个人拉了生意就跑掉了。第一,这几个人后面的技术和服务的一些工作还是集中总部统筹做的,不是完全分散的。
第二点,在当地很注重发展第一批司机,第一批司机用的是导师制度,Lyft的工作人员到当地先发展导师制的司机,像传教士一样,把这些司机留下来做火种,司机说服司机整个网络就会比较牢固,整个反馈的体系比较顺利。这些在其他各个伙伴中都会有类似的适应本地生态的处理,虽然各地市场不一样,但是当地这两个字还是要落在实处。
未来两年目标是成为占多数份额的市场领导者
Lyft在海外市场拓展策略上,除了刚才说到,希望能跟当地的胜利者一起合作之外,还有两点,一个是技术,一个是双方的愿景。技术上肯定双方还是要有可比性,可协同性,有增长的空间。在愿景方面,跟程维、柳青长期的进行沟通,不管是在投资前还是投资后,对公司的发展我们都有非常类似的理念。包括怎么跟当地的政府,怎么跟其他已经存在的不同社群进行合作,不是那么对抗的态度,都是大家觉得应该采取的,在这个条件基础上,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样的合作我感觉越来越坚固,越来越紧密。
去年一共融了20亿美元。在资金的支持下,一年时间我们的市场增长了3倍。今年的目标也还是一样的,在某些市场上已经达到了平分秋色的地步,未来两年目标是成为占多数份额的市场领导者。
在中国的跨越式发展
不可否认,中国资本的崛起是全世界无法忽视的,硅谷的公司觉得这也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很多美国公司发展过程中,按部就班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起来,就可以跳过这个阶段,像滴滴和Lyft这样的公司通过合作就可以跳过这样的阶段,中国永远不需要达到像美国那样40%的汽车保有率,就可以在现有的基础设施道路的情况下,通过滴滴这样的公司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一点是很有意思的,跨越式发展是我看到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这个大背景下,滴滴跟Lyft的关系是比较特别的,看到中国企业买了公司,买了品牌,买一个油田,但是两家公司独立运营,在资本在产品方面进行长期的合作,这个在硅谷还是比较独特的。
现阶段说对中国的需求,暂时来讲更多的在资本层面,除此之外还有技术方,还有产品上面的合作。
专门为Lyft打造的无人驾驶汽车
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跟汽车科技做无人驾驶的技术,如果想象一下未来的交通生态可能有三个单元,一个单元是交通网络公司,就像Lyft、滴滴这是运营平台的。第二个是传统的汽车制造商。第三个还需要有一个软件的内容,所以现在的趋势是看到第一和第二个单元结合起来在往第三个单元走。
从具体跟GM通用的合作来说,有一个近期的目标,近期来说已经在美国各大主要城市已经设立了租车中心,刚才说到美国的司机很多是需要灵活的服务,所以给他们一个选择,能够每月或者每周租用GM的好车上街服务,能够做一个非常灵活的供需的调节,这个对司机来说是非常好的举措。
长远来说是无人驾驶方面,GM是一个传统制造商巨无霸的企业,但是在美国和全世界来看,他们在前沿技术上是转身最快的,反应最灵敏的,我们坐下来谈才惊喜地发现,双方的愿景都是类似的,所以会达成合作。
实际上无人驾驶这个技术要落地,肯定是落在像滴滴和Lyft这样的网络平台上。首先是监管的问题,监管者是想面对大型的平台来管理这些没有人驾驶的车在路上跑,还是一个一个小家小户,肯定是后者的监管成本太高了。
第二点从用户的体验来说,落在平台也更加理想。各位都是年轻人,都依赖于打车服务,平日上班我打一个小车到办公室就好了。但是周末可能去玩,这个车最好大一点,也许还要在车里看电影,所以只有高使用率的平台公司,才能够提供比较完整的体验。
有可能在5年的时间内,GM就有一款专门为Lyft打造的无人驾驶汽车。
出售部分资金给沙特王子,是正常股东之间的平衡
这个大的环境并不说明所有的科技公司立刻遭到了市场的抛弃,还是要个别区分。实际上像Lyft跟滴滴在融资的过程中,大家看到去年我们融了20亿,我们翻了一番都不止,我们现在面对的融资情况比较乐观。从我自己的体验来说,投资者对我的信心也是越来越强,刚才说到沙特王子,其实一直积极的寻找各种机会入手我们的股票,已经通过王国控股拿到了一些,现有的投资人一小部分分给王子,满足他的要求,这是很正常的股东之间的平衡。
阿里其实也是Lyft时间最长的投资者,给了很多的支持。大家可以看到阿里在很多物流方面的工作,未来不排除这方面合作的可能性,但是目前这一块没有新的计划。
我们刚刚完成了一轮新的融资,现金水平非常好。同时也抱着开放合作的态度,和中国投资者相处体验是非常好的,因为都是跟阿里、腾讯、滴滴这样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