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走访后的思考:中国古村落现状、问题及机遇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任国才 2016-07-26
本文选自旅游第47期旅游百人会董事兼百人会秘书长任国才在大咖观点第47期分享会山的分享《北方古村落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之《古村落走访后的思考:中国古村落现状、问题及机遇》

各位百友晚上好,又跟大家见面了,我今天刚刚从古村落里考察回来,所以非常契合今天的主题。给大家分享一些图片——最新看到的古村落开发。

牛栏咖啡&猪栏茶馆

这是我今天刚刚去浙江桐庐县去考察拍的照片,这是荻浦古村里面一个当地人利用民居开的一间牛栏咖啡馆。在牛栏咖啡附近就有一家猪栏茶馆,蛮有意思的。 

大家可以看到,这两个是古村落里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新业态,这也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因为来古村的人很多是都市人,白领,都是些文化人,他们希望有一个传统文化环境下的现代休闲生活。猪栏茶吧和牛栏咖啡刚好是在非常传统的民居里,猪栏茶吧原来就是养猪的地方,在原基础上进行改造,重新设计,然后注入一些现代的休闲茶座,咖啡厅等等,做成这样一个新的空间。

云夕深澳里

在桐庐的深澳村里面有一个家店叫云夕深奥里,是南京大学教授,也是一名著名新锐建筑设计师张雷,利用当地民居设计的休闲成品书店,以书店为主要业态,加入了咖啡,餐饮等元素,其中云夕是他的品牌,深奥里是地名。这个品牌有一个系列,叫“云夕??里”。

戴公馆

这几张照片,是我今天看到比较新的东西,政府回收了一些传统的老房子,给原业主安排新的地方住,把这些老房子修缮后租给新业主,经营新业态。

像这些村落中,有一些利用最核心的建筑做成了旅游景点,比如这里有原来中统的头目戴笠和他的情人胡蝶居住过的房子,做成了戴公馆这样一个小的旅游景点。戴公馆就是我们古村落里面最常见的一种业态,即通过名人居住过的地方,做成名人故居或者小博物馆,供人参观。

以上就是最新鲜的资料,今天上午刚刚拍摄的,浙江桐庐代表了一种现在最新的古村落开发模式状态,算是后起之秀,开发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创新性、设计感越来越强。

我想以此为例,就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谈一谈我的思考和研究。我小时候就住在2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里,到现在还在,所以我对古民居古村落还是有感情的。

中国古村落的现状

我整理了一个表格,比较直观的展现给大家。这个就表格就是杨总提到的2555个传统村落,共三批,以及各个省份的分名单,这是我之前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做个分享。

根据传统村落的名单,我们可以看到,云南最多,贵州第二,浙江第三,山西第四。

中国传统村落前十名排行榜

在这2555个传统村落中,有些传统村落的精华,按照文物界评价,文物古迹保存最完整,村落面貌最完整,留下来物质遗产的最丰富,等级最高的,就叫做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总共评了六批。这六批,代表了中国传统村落当中最最精华的内容,一共是276个。

276个村落中,按省来排名前十名的,第一就是山西,有32个。所以山西是北方古村落中的代表,以及分布最密集的省份。也可以说是中国最精华的古村落,有一句话说:中国地上文物看山西。真的是名不虚传。其中杨总正在保护开发的良户村是在第三批中,这个等级也是非常高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前十名排行榜

用表格简单的介绍了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现状,让大家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这些村落也就是我们保护和开发的对象。

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看法

一、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与问题

(一)保护:国家重视,挑战很大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按照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规律,“领导是第一生产力”,中央领导人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高度重视,促发了一系列上行下效的行动。

2014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确定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等327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2014年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央将拨付专项资金,鼓励地方各级财政在中央补助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

所以说,习大大对中国乡村,对传统村落还是有很高的关注的。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对列入传统村落名单的地方都有专项基金拨放和保护,而且现在也开始放开政策,鼓励各级财政加大补助,引导社会资金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去保护开发。

从这些方面看是很积极,但是也面临着非常直接的挑战,我看了很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给很多的村长、镇领导、旅游局长,当地政府领导进行过交流,问题大概归结出四点:

1、 费用很少(每个村几百万,文物建筑几十万)

整体保护经费还是很少,虽然已经有国家专项资金了,也要求省里配套了,但实际上我前段时间去宜春下面的一个宝丰古村,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整个村只拨了几百万资金,大家想想,几百万在一个村里能干什么?只能修几栋老房子,而且有时候修缮的速度还不及破败的速度。

2、保护方式单一(费用只用于修复文保建筑)

这一点点资金,也只能修复一些重点文保建筑,其他的建筑或传统民居只能任其自生自灭了。

3、只有形缺乏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环境)

我们的修复仅仅是保护建筑的外形,对“神”的保护欠缺,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的很快,村里人一搬出去,老人一去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就没有了,另外对环境保护也是个问题,大量新老建筑的混居,周边村庄环境被破坏。

4、保护与生活难以兼顾(古村落=贫穷落后)

现在出现一个现象,就是保护的好,就意味着村庄贫困落后,这个现象在南方江浙地区会好一些,但是在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等广大西南地区这个问题非常突出。

目前专业界、文物界、文化界、旅游界、包括实业界,大家都在探索怎样进行持续性保护,现在很多的共识就是,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当然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必须要用长效保护机制,必须要引入力量来保护,靠村民自己,靠乡镇自己是不够的,用开发的手段,现在最重要的,有效的,主流的一种开发就是通过文化旅游的开发。

(二)开发:积极探索总体处于起步阶段

纵览中国的古村落旅游开发,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不乏西递、宏村、江湾村、皇城村、袁家村等旅游开发案例,但在25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中,旅游开发的比例还是非常低。如云南有502个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的比例不足10%,开发尚可的古村落不到1%;贵州有426个中国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的比例不超过5%,绝大多数古村落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状态。目前,制约古村落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闭塞,可达性差,在途时间成本高

现在能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往往是那些比较偏僻的,那些在高速公路边上经济发达地区的,早就被城镇化破坏的差不多了,都住进了新房子,或者有能力有钱的村落,早就把老房子拆的差不多了。比如我之前住过浙江的八卦村,之所以能被保存下来,就是因为很偏僻,很隐蔽。

2、保护和修复前期资金投入大,开发经营压力大

开发企业从商业来说不是很划算,前期投入很大,投资回收期比较长,政府给予的资金投入很少。但对于旅游来说,交通闭塞,可达性差,意味着交通成本就高,旅游者到达难度很高,旅游就形不成规模,很多的业态开发就没有市场的支撑。

3、专业人才缺乏,旅游开发层次较低

在乡村里开发,很缺乏完好的人才市场,很难从城市向乡村引进高素质的经营人才、设计人才、服务人才。

4、复杂的产权关系与相对不规范的营商环境

古村落的开发会涉及到当地村民的利益,有的产权在政府手里,有的在村民手里,所以产权关系比较复杂,有的地方我也调研过,发现做的好的古村落,村民关系会比较麻烦,争利益的情况会比较突出,甚至有村民会堵路的行为发生。

以上就是我个人在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整体现状,当然,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现在机会也非常好,因为我们有很多资金和关注点都放在古村落里。

二、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机遇

(一)国家领导重视和政策扶持

目前我们国家领导从上到下都很重视,中国的特点是典型的政治经济学,上头重视了下面就都动起来了,习大大、李克强总理都重视,省委书记、省长也重视,一重视就会有很多政策,比如拨付资金,优惠政策、土地政策等等,所以现在有一个明显的导向。

(二)巨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现在的经济形势是,所有的行业都不成了,只有旅游在一枝独秀,整个宏观经济下行,只有旅游行业高歌猛进。这个基础是庞大的旅游市场,中国是全球第一的旅游市场,也是全球第一的出境游市场,中国人不差钱,就差好项目,全国人该玩的地方都玩过了,就想玩些新鲜的地方,而古村落是很多城里人没去过的地方,感到新奇的地方,所以对古村落天然有需求。

(三)告知群体的“逃离都市”和“自觉保护”

“逃离都市”就是指现在很多人在城里活腻了,特别是有钱的人,有知识的人,都开始反城市化了,就走到了农村,甚至在陕西的终南山有很多修行的人,这些人原来都是设计师、教授、知识分子,厌烦了城市,过隐居生活了,所以这些人是逃离都市,把古村落当成一个比较好的逃离的地方,因为这里可能还是50年前30年前的生活,他们到这里来就会自觉地去保护。这些人天然对这个地方是向往的,爱护的,同时也会注意爱的方法,首先会保护那些历史文化遗产,会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环境的保护,在这个基础上,会把他的一些生活方式、生活理念、设计方式引入村子中来。所以首先会为古村落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同时开发新的业态,新产品,新项目,刚才提到的牛栏咖啡,猪栏茶吧,云夕深奥里,就都是外来人员开发的。

古村落开发目前有三种模式:

1、文化观光型旅游开发模式-文化旅游景区

下面的表里显示的是,中国213个5A级景区中关于古村落景区有6个

古村落5A级旅游景区名录

这些景区,是以把古建筑整体的村容村貌为主要看点,选择在一些房子里建博物馆、民居、纪念馆、艺术馆、故居等,以收门票的形式作为经营模式和开发模式。

2、休闲度假型旅游开发模式-农家乐“洋”家乐

休闲度假型旅游是指古村落以开民宿,农家乐的方式为主体的开发模式,最大特点是不收门票,没有任何价格门槛,要想做的好,就要靠里面的业态,以袁家村为代表,做的非常不错,每年发展的非常快,非常震撼,我们称之为乡村版的丽江。

一批位于大城市郊区、交通可达性良好、生态环境优良的古村落,以农家乐为主要旅游开发形式。主要吸引大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旅游,在周末和节假日表现尤为突出。其中,陕西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的袁家村、北京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浙江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的荻浦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与古村旅游景区以观光为主、以门票收入为主不同,农家乐型古村落通常不收门票,主要通过为市民、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来获得收益。这一点与英国乡村的B&B(Bed & Breakfast)旅舍非常相似,主要为住店客人提供简单的住宿和早餐,兼售卖部分农产品。

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距离西安市区约70公里,距离著名的唐昭陵只有4公里。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的袁家村,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改革开放初期,全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村办工业,1993年,袁家村成立了农工贸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袁家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村集体经济实力跃居陕西农村前茅。2007年,村集体投入资金大力发展旅游业,建立了唐保宁寺和一座占地110亩集娱乐、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关中印象体验地以及村史博物馆,同时还发展了40户农家乐。发展至今,袁家村旅游主要包括两个区:关中民俗旅游区,主要由关中民俗街和美食街构成,游客不但可以体验原汁原味的关中民俗,还能品尝到货真价实的地方美食;农家乐接待区,包括几十家休闲农家经营户,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

从2008年的10万人次到2013年的150万人次,袁家村旅游接待人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袁家村又相继开发了马术俱乐部、阿兰德会所、生态农场等现代休闲项目,旅游产品业态进一步丰富。2014年国庆和春节“黄金周”期间,袁家村单日的游客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成为陕西乡村旅游名副其实的龙头。虽然已经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但袁家村依然是一个“免费”(不收取大门票)的旅游景区,这在北方地区主要依赖门票收入的旅游景区中独树一帜,被游客誉为“陕西的丽江”。

3、乡村生活型旅游开发模式-文化公社

这实际上是一种乌托邦形式,是一种比较理想主义的思潮和目标,前面两种都是以旅游开发为导向,要做量的,做经济效益的,而这种是有一批人真正的想回归田园,回归乡村,他们不希望来太多的游客,只希望有一些知己的人来,它是不追求量的。欧洲的一些小镇村庄就有这种味道,虽然不知名,但是那里的生活状态很让人向往,这一点有些像我们现在一些新的村庄,小的村庄开发前的状态。一些人希望在这里取得主体地位,与村民一起对村落进行治理,这已经超出了旅游的范畴,更多是进入了一个社会治理或者乡村复兴的范畴,我把它理解为一个更高阶段,或者更高目标,这个目标中反应出的经济价值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一个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

全球范围内以匈牙利霍洛克民俗村、奥地利哈尔斯塔特小镇、日本越后妻有、印尼巴厘岛乌布等为代表。这一代古镇古村关注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既重视文化旅游的发展,以此作为古镇古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载体,同时对引入古镇古村的新业态、新要素、新产品和新人口进行筛选,控制在古镇古村的空间承载力和精神承受力范围之内,同时能够促进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此类旅游开发模式的要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重视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有选择性引入外来文化、创意或艺术,增加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命力;第二,现代生活要素和时尚旅游元素低调注入,既满足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同时不破坏当地的人文脉络和生活习惯;第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留传统生活方式和自然居住形态。古镇古村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不是为迎合外来游客而改变自身气质,而是凭借和发挥自身独特气质和传统生活方式,吸引文化型企业、文艺工作者进驻和参与开发,吸引文化旅游者和文艺爱好者到访甚至长期居住,共同参与古镇古村的保护与发展。

这种模式在国内总体来说不太普遍,因为国内总体是以经济挂帅,以金钱为目的,都是强烈的功利性的导向。在国外有一些地方还是存在的,所以我筛选了几个,按照国内来看是偏理想的,但也是一种发展目标。有点像现在的宋庄艺术村,它是一个艺术家的村落,艺术家住在一起,有强烈的艺术符号和艺术氛围,不喜欢的人就不要来,喜欢的人进来,就是这种状态。

在国内,有一个安徽的碧山村,可能在旅游界或者一般游客中并不有名,但在专业界知名度是比较高的,甚至成为了一个乌托邦,它有一个《碧山共同体计划》,是非常有趣的现象,我认为这有可能是将来中国古村落保护的新模式,或者是更高模式。

安徽碧山村,位于安徽省黟县境内,是众多著名的徽州古村落之一。村内现保存百余座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和祠堂,其丰富的乡村建筑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是人类多样化生活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样本。安徽碧山村的发展不同于以往破坏原有基底,单一的旅游开发模式,为了完好的保护和传承碧山村的传统文化,一群当代文化工作者在碧山村发起“碧山共同体”计划,即深入碧山村,驻居乡间,成为碧山村新文化人,探索徽州古村古镇全新的徽州发展模式——依托良好的乡村风貌及人文资源,以传承创新文化艺术产业为核心发展引擎,通过发展文化艺术、有机农业等产业有机拓展古村落发展空间,倡导构建“新农业生活方式”。目前,“碧山共同体”计划已经在碧山村开展了一个古村古镇文化生存发展探讨的研讨会及展览,国内著名的陈飞波、寒玉(李国玉)、梁绍基、邱黯雄、谢英俊、朱哲琴等多位各个领域的艺术家均列位出席。其次,开展“黟县百工”活动――以图片、影像的形式展示当地34项传统民间手工艺,如养蚕、榨油、黟县小调、做火桶、打斗笠等。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