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效益第一的红色旅游,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文旅惠报 本文作者:柳琛琛 2016-07-27
作为公益性旅游产品,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但是要想获得长远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其经济效益也是不可忽视的。

红色旅游的概念自90年代逐渐发展而来,时至今日,已为大众所熟知,并初具规模。国家旅游局披露,10年来全国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超过50亿人次,年均增长超过16%,其中青少年游客达到32亿人次。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接待游客达10.27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2611.74亿元。2016年第一季度,旅游收入743.5亿元,同比增长21.69%。

提起红色旅游景区,游客脑中浮现的,往往是延安、韶山、井冈山;周边游目的地,大多集中在博物馆、纪念堂、旧遗址。对于绝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管理者,如何全方位提升景区知名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

红色旅游,市场有多大?

全国参加红色旅游人数由2004年的1.4亿人次增加至2014年的8.65亿人次,平均增长20.9%,保持10年高速增长,占到国内旅游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接待游客达到10.27亿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611.74亿元。2016年第一季度,纳入全国红色旅游信息统计系统的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接待游客达2993.13万人次,红色旅游重点城市接待游客总人数8808.47万人次,同比上升6%;旅游收入743.5亿元,同比上升21.69%。

在红色旅游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国家多年来的大力投入,十年来,仅中央财政投资建设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资金就超过90亿元,延安、韶山、井冈山三处超过18亿元。业内人士估计,地方政府及社会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元

市场层面,以年轻群体为主的散客为主,尤其每年暑假期间,红色旅游显著升温。根据携程统计数据,今年6月底至7月初,国内各大红色景区的门票销量环比增长超过一倍,前往北京、南京、井冈山、延安、遵义等城市的旅客人次开始增多,其中以延安和遵义两地最受欢迎,飞往这两个城市的机票预订量上涨幅度均接近50%。

红色旅游,不仅仅是延安、韶山、井冈山

红色旅游的准确定义: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之后,1840年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为主题、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文化遗存也纳入红色旅游发展范围。

目前,全国共建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沪浙红色旅游区、湘赣闽红色旅游区、左右江红色旅游区、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东北红色旅游区、鲁苏皖红色旅游区、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太行山红色旅游区、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京津冀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249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成第一批、第二批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200个,覆盖到全国。

红色旅游发展的第一次提速,归功于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底印发的纲领性文件——《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一期规划概要”)。一期规划概要提出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及布局,并明确规定了主要措施,自此,红色旅游产业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开始快速发展。

2011年5月,《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二期规划概要”)出台,再次提振红色旅游发展。二期规划概要明确提出:改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保护重要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增强红色旅游宣传展示和研究能力,健全配套服务,提升参与红色旅游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年出行人数突破8亿人次,年均增长15%,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比例提高到四分之一;综合收入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0%;累计新增直接就业50万人、间接就业200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二期规划概要强调红色旅游要“坚持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并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这就给民间资本的注入提供了土壤。

如何围绕红色旅游作出“好文章”?

由于红色旅游不仅是旅游休闲,同时肩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因此,多年来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虽然我国红色旅游取得了迅速发展的成绩,但是在当前红色景区建设上,出现了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大兴土木建设红色景区,不切实际地开发的现象。或者出于利益驱动,经营者盲目投资进行大规模重复建设,演艺庸俗化、旅游产品粗糙,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还有一部分景区缺乏资金支持,基础设施薄弱,影响游客体验。

其次,在旅游体验上,许多红色旅游景区在挖掘旅游内涵,打造地方特色方面能力不足;景区运营理念落后,还停留在观光拍照的层面;部分目的地盈利能力不足,依赖政府输血,经济效益未能发挥出来;宣传手法陈旧,在结合互联网品牌传播层面滞后于旅游业平均水平;少数目的地吸引了大多数关注度,更大数量的红色景区无法获取潜在游客。

第三,一部分红色旅游资源掌握在文化部门,如何将文化与旅游打通,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做好平衡,也是红色旅游的一大难题。

红色旅游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公益性旅游产品,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但是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其经济效益也是不可忽视的。当前,红色旅游的开发模式偏重于静态的图片宣传、遗物展示,多样化的产品项目和内容相对缺乏,体验型开发不足。红色景区(点)的食、购、娱等环节建设水平普遍较弱,产业链不完整。而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辐射和带动旅游配套产业上,并以此带动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因此需要红色旅游目的地、景区与当地旅游资源充分融合起来,发挥协同作用,构建红色旅游圈。

简单来说,红色旅游圈,以红色为主调,但不能单调;红色是主线,但不是单线。需要把红色人文景观与绿色自然景观融合起来,让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等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两方面的效益。这就要求在功能开发上加强整合,做到让旅游者一“圈”走下来,既能了解历史知识,接受红色教育,同时也能观光休闲,放松身心。

此外,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知名红色旅游景点来提升知名度,凝聚人气,吸引游客。这就要求在红色旅游线路开发上,注重新老景点结合,以老串新。比如,与一定范围内的旅游热点红色景区景点充分结合起来,以此带动周边景区协调发展。

*本文作者:柳琛琛(个人微信:Alex-chenchen),执惠分析师,欢迎爆料、欢迎交流!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