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在去年,易观智库曾经发布过一个移动APP排行榜TOP500(不包含游戏类APP),数据显示,微信排名第一,QQ排名第二。
今年5月,腾讯又公布了最新数据,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7.62亿,而且微信用户的增速远远超过了qq用户增速。
微信之所以比qq更受欢迎,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就是微信可以提供便捷美观的图片分享,微信上的每一张图片都代表一个生活场景和一种生活趣味。而这种生活场景和生活趣味就成为了社交的最主要内容。
可以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分享图片和阅读图片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刚性需求,因为图片能够最快、最高效、最精准地传递我们的生活轨迹和品味,同时又不至于像视频那样暴露很多个人隐私,带有一种“真实的伪装”的效果。
一、图片媒介异军突起的社会根源和技术根源
1、技术潮流的推波助澜
从技术层面来看,图片在手机普及率和手机应用越来越多元的背景下,图片的创作体验越来越便捷,图片的使用方式也越来越多元。
图片最早是属于专业人士才能创作的内容,从绘画开始到摄影技术的发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要经过专业人士的专业工具和专业技术才能够达到获取图片的目的。有了手机之后,图片的创作过程变得非常便捷,创作图片的欲望也被空前激发出来。
图片也由此诞生了许多新功能,目前的图片功能主要集中在图片搜索、图片装饰、图片社交、图片识别、图片购物等方面。
2、传播逻辑的现实推演
从传播层面来看,图片作为一种中间媒介,在热媒介大热、冷媒介大冷的时期,图片成为了一种最具平衡力的媒介形态。图片的一头连着文字这个最古老的冷媒介,所谓冷,就是指需要用人的知识和想象来激活,没有学习过的人是不能激活文字这个媒介的。图片的另一头连着热媒介——视频。视频的热是因为几乎不需要解码能力,只要具备天生的感官能力,就可以读懂视频内容。而且会保持较高较持久的注意力。
之所以说图片是一种中间媒介,就是来自与文字和视频的比较。与文字相比,其对解码能力的要求也较低,只要具备天生的感官能力,就可以读懂图片,可是,为什么图片的解码能力不是几乎为零呢?因为图片只是现实的一瞬间,之前之后发生的事情都是不知道的,所以图片里会有悬念,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解码能力,如果把绘画也作为图片,那么,绘画之冷体现在需要一定的艺术审美解码能力。与视频相比,图片之冷就显而易见,视频几乎可以涵盖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所以,图片在视频面前是不能称为热媒介,只能称为中间媒介。
作为中间媒介,图片最受90后00后欢迎,因为这一代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较低,视频又是他们最主要的媒介,而人作为传播中的信息接受者,需要冷热媒介的平衡。在过去,人们主要依靠文字之冷和戏剧之热来形成媒介接受的平衡。而在互联网时代,图片就这样成为介于文字和视频之间的中间媒介,成为平衡人的媒介接触环境的“平衡器”。
从人性上来讲,作为中间媒介的图片可以直观快速地展现生活轨迹和品味,又不至于像视频那样暴露太多隐私,能够为每个人披上一件“真实的伪装”,从而达到在社交圈“隐蔽”和“炫耀”的双重功效。
3、商业场景的必然抉择
从商业价值来看,图片的商业价值正在被技术开发者们日益丰富。在PC时代,文字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描述工具。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了感官化的工具,也就是变成了人身上的器官之一。这样的环境下,人对信息描述的及时性、便捷性和准确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看中一件衣服,怎么描述才能快速找到这件衣服的出处,只有图片能够做到,输入图片进行搜索,立即到达购物页面,立即下单,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场景。
二、图片作为中间媒介,如何寻找竞争定位?
图片作为中间媒介,与文字存在互补,与视频存在竞争。那么,怎样才能在文字和图片的夹缝中找到一片天地呢?
第一条路是文字+图片,文字+图片的策略既能摆脱文字之冷,也能避免图片之静,双方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思维的动感,也形成了想象的留白,由此就形成了与视频的差异化竞争。因为视频相对来说,虽然动感十足,但想象不足,充分的过程展现没有给人留下非常大的具象想象空间,虽然视频的逻辑性本身是有想象余地的,但毕竟蒙太奇的暗示有时候也是一种强制。
另一条路径是图片+图片,也就是图片直播。这种方式也与视频形成了差异化竞争,既实现了视频的全过程展现功能,同时,静态的图片中蕴藏着想象张力,给人另一种审美愉悦,也达到了对事件和故事的全貌认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