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2022年1月,执惠与旅游百人会合作举行了虎年的第一场线上沙龙,12位分享嘉宾和近百位旅游行业老兵齐聚一堂,探讨疫情下的中国旅游行业的新动态,对2021年旅游发展进行回顾总结,对2022年旅游形势进行预测展望,结合百友企业实践,分享2021年取得良好成绩的经验方法,洞察2022年旅游涌现的新机遇,分享如何抓住新机遇的战略策略(以下内容为沙龙上半场分享精选)。
大咖观点
主持人、执惠创始人兼董事长 刘照慧
本次沙龙的主题之一是回顾一下2021年的旅游业的情况,以及对2022年的发展做一个展望,探讨和交流。不管是旅游还是其他行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疫情的影响,整个文旅的产业,在几年的经济结构中的调整也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最近国家公布了全国十四五旅游发展的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于2022年的国内游、入境游、出境游等结构性的问题,在政策的影响和疫情的叠加的深刻的影响之下,会有哪些方向和变化?我们如何应对?且听几位嘉宾的看法。
中国旅游业资深专家 王兴斌
这次全球范围内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应该是两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几乎没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如何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是所有旅游从业者都必须正视的问题。在去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2022年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文件,还有上个月发布的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这个规划里面没有具体的数字目标,全部是讲如何高质量发展。
旅游行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国家的经济形势不能好转,旅游业也很难独自发展。旅游行业既有旺盛的生命力,也非常脆弱甚至是敏感。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3亿多,很多都是城市周边和短程休闲旅游。国内旅行社5万多家,其中1万家尚能维持,2万家可能是处于停业状态,还有2万家已经被淘汰了。包括其他酒店宾馆等业态,现在只能是稳字当头,活下去是第一位的。今年疫情如果好转,国内可能会部分放开,但是出境游和入境游就会比较困难。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 李虹
这次疫情把东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差异体现的非常明显,西方人宁可冒风险也要自由活动,而我们更重视人民的生命安全。虽然对外的交流受到的很大的影响,但由于中国旅游行业对外依存度不高,加上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旅游行业完全有条件进行内循环。但也这个是因为这个“大”,每个地方具体情况差别很大,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政策过度追求一致性,那对旅游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在长三角、珠三角这样比较发达的城市群地区,依托大城市本身的消费基础,叠加部分城市间的互动,足以维持相当一部分旅游业态和相关企业的存活。大城市居民出游对乡村旅游都是有力的支撑,但在地广人稀的区域就没有这种可能。浙江省的、德清、安吉等地区,虽然也受疫情冲击,但因为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游客基础良好,资本对这这类地区都很有信心,只要疫情可控,放开限制,旅游客流马上就能恢复,因此一地一策,一区一策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整个旅游业三业态,就是景区宾馆旅行社等企业是旅游行业的主体,如果没有一些临时性的托底政策帮助更多的企业活下来,那么等到疫情过去,市场需求爆发性恢复的时候,整个行业就可能完全没有能力去满足这些需求,那是非常糟糕的。要想尽办法让一部分的企业骨干和企业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保存下来,等待新的机会。
旅游是一个充分竞争,甚至是一个白热化竞争的行业,这个行业除了少量因为历史原因,以及一些担负国家战略使命的企业外,绝大多数的企业,它不应该是以纯国有的形态来左右这个市场,事实上也左右不了这个市场,因为旅游市场的属性与国有企业运营方式的吻合度、匹配度并不理想,只有消费者有权投票决定哪类企业能生存发展壮大。同时要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世界上大的文旅品牌也不是生来如此,而是经过时间的洗礼保留下来的。我们应该反省自己,为何缺少在市场上叫得响、赚得到钱的文旅品牌。
四川旅游学院乡村旅游研究院院长 晋超
这次全球范围内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应该是两次世乡村旅游最初的两大投资主体,一个是在其他行业经营成功的本地人,在家乡投资搞农家乐和特色产品的开发,第二是城市里一些对乡村游感情,有情怀的投资人,以及看好乡村旅游市场的人,搞乡村旅游度假。而发展到现在,则是以政府主导的区域性旅游开发,乡村综合体以及产业的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体,包括及我们说的五大文明、五大振兴为主题的整体的系统化的提升。
疫情对乡村旅游的打击同样的非常大的,投资人更多的看到的旅游业的风险,传统的酒店,旅行社,景区的人才也都在大量的流失。包括学校里旅游专业的在读学生都会有很大的焦虑。但同时,疫情也带来了一些机会。出境游基本消失的情况下,消费者出不去,但是消费能力和欲望还在,会转向乡村游等领域,所以这两年生态旅游非常火爆。这对西部地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转型机会。这对线上旅游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很多企业都在做智慧旅游、线上旅游和元宇宙的结合方面的尝试。
台湾智慧旅游产业协会故事长 吴惠恩
台湾的入境和本地游市场都受疫情影响大幅衰退,旅游观光部门强化旅游行业人才培训,并重点推广户外、大自然旅游。邀请30万旅游行业从业者参与台湾各地踩线考察,刺激本地游市场复苏, 2020年重点推广山脉旅游,2021年推广自行车旅游,鼓励人们去到不用戴口罩的户外,骑着自行车尽情享受大自然、感受休养生息的美好。同时对游客进行现金补助,个人自由行最高补助人民币500元,以及发放消费券,交通券等方式鼓励民众出行。
旅游行业从业者努力自救,在岛内游市场已大部分丧失的背景下,旅行社人员纷纷转业,以外送,炒股,餐厅兼职,卖保险,卖咸酥鸡、工地打工为常见形式,上市旅行社雄狮旅游关闭了大部分门店,开始卖农产品与手摇饮,旅行社开始斜杠求生如用小巴充当货运车,凤凰旅游投入健身产业,还有旅行社卖海鲜冷冻包伴手礼等业务。
但是台湾2021年整体经济成长喜人,民众消费能力有很大增长,消费者旅游消费信心不降反增,随着疫情管制措施逐步退出,各个景点重新出现暴涨的人群。很多新产品也在出现,比如“曙光微旅行”,由星宇航空与雄狮旅游及易游网推出,从台北起飞,飞日本宫古岛,在飞机上迎接新年曙光,降落台东,第二天在台东观光后搭台铁环岛之星列车北上。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与会展系主任 吴文智
疫情常态化防控会对旅游的时间、空间和消费方式做重新分割,旅游市场会快速切换方式与场景,长距离不行就做短距离,短距离不行就做本地的,甚至是元宇宙,总能找到新的突破点。疫情让人们重新尊重生活,理解生活,围绕生活重新切分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内外的休闲要结合城市微更新做好微旅行,让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挖掘城市本身的休闲场景和文化意涵,城市休闲运营空间很大;要重新认识度假区,常来长住才是度假与旅游的关键区分,度假区未必要选深山老林,应该要跟生活更加密切,与城市和小镇发展紧贴在一起,要针对老龄化的趋势推动生活替换,开发真正切合退养生活需要的康养度假产品。最后,未来旅游还是要强调精耕细作,要推崇价值共创,有助于整个行业的复苏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