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流量时代,如何从 “争夺年轻人” 进化到 “经营全生命周期客群”?

文旅消费;文旅营销;客群定位;文旅景区 本文作者:张功赞 2025-04-09 11:54:57
年轻人更倾向用有限预算换取高频次、轻量化的体验,而非“重金打卡”。

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种必需品属性赋予了它一定的公益性。政府提供旅游服务不仅更为可靠,还能确保价格亲民,这已成为当前的一大趋势。

然而,景区免门票并不意味着游客的消费负担真正减轻。一些景区通过变相收费,如将游客中心设置在远离景点的位置,迫使游客支付高昂的景区交通车费用,这种做法无疑增加了游客的经济压力。

当清明节景区被年轻人“刷屏”,我们该如何定义“优质客群”? 

清明假期,景区里随处可见年轻人的身影:大学生们背着相机穿梭在古镇街巷,年轻家庭带着孩子体验春耕习俗,社交平台上“清明周边游攻略”的话题阅读量破亿。数据显示,2024年清明节某OTA平台大学生客群占比达45%,成为绝对主力。 

但当我们聚焦“得年轻人者得天下”的行业共识时,一组对比数据值得深思:云南某古镇景区同步发现,老年游客人均消费比年轻游客高出23%,他们在非遗手作体验、文化导览服务上的复购率达60%。这提醒我们:年轻人是旅游市场的“活力引擎”,但绝非唯一的“增长密码”。

年轻人为何成为清明节旅游的“天然主角”?

1、“时间红利”与“体验刚需”的双重驱动

大学生与年轻职场人拥有清明节“短假+周边游”的完美适配性:3天假期不足以长途跋涉,却足够用一场“Citywalk”解锁新鲜体验。某景区运营数据显示,年轻游客更愿为“社交货币型项目”买单——如古风摄影、剧本杀式导览、露营音乐节,这类项目的二次传播率达78%,成为景区低成本获客的核心抓手。 

2、消费理性化下的“高性价比选择”

在旅游总需求下滑的背景下,年轻人展现出更强的价格敏感度。某OTA数据显示,2024年清明香格里拉旅游GMV同比下降6%,但人均消费中交通与门票占比从40%降至32%,餐饮、文创等“轻资产消费”占比提升。这意味着:年轻人更倾向用有限预算换取高频次、轻量化的体验,而非“重金打卡”。

年长者的“沉默消费力”:被低估的旅游“价值金矿”

1、马斯洛理论的“年龄变形记”:从“物质扩张”到“精神补偿”

传统认知认为“老年人需求减弱”,但某旅行社“重游青春”老年团的火爆打破了这一偏见:65岁以上游客愿为“故地重游+深度文化体验”支付溢价,如延安红色旅游线路中,老年游客占比达55%,他们更看重讲解员的历史专业度而非娱乐性。心理学角度解释:年轻人在“探索世界”,年长者在“对话自己”,后者的精神需求层次更高,消费黏性更强。

2、“银发经济”的隐性优势:从“流量”到“留量”的质变

数据显示,老年游客出游频次虽低(年均1.2次 vs 年轻人3.5次),但具备三大核心优势:

决策稳定性:一旦认可某景区服务(如无障碍通道、慢节奏行程),复购率达40%,是年轻客群的2倍; 

口碑传播力:通过社区广场舞队、老年大学等圈层,一次优质体验可触达超20人,远超年轻人的社交媒体裂变效率。 

景区“代际割裂”困境:当“网红打卡”遇上“慢游细品”

产品设计的“年龄错位”有多致命?某山地景区曾因过度开发玻璃栈道、丛林飞跃等项目,导致老年游客占比从15%暴跌至3%。而反观苏州园林景区,同步推出“年轻人夜游灯会”与“老年人晨练导览”,客群满意度提升28%。这印证:单一化产品正在赶走“非目标客群”,而年龄分层的体验设计才是破局关键。

服务细节的“适老化缺失”正在失去潜在客群。当年轻人抱怨“景区交通太贵”时,老年人可能被“3公里步行到景点”直接劝退。广东某古镇的改进案例值得借鉴:设置“银发接驳车”(10元/天无限次)、推出“代际共游手册”(标注适合祖孙互动的5个打卡点),使家庭客群消费额提升40%。真正的消费友好,是让每个年龄层都能找到“舒适区”。04

破局之道:从“争夺年轻人”到“经营全生命周期”

1、产品策略:打造“年龄共生”的体验生态

针对年轻客群,制造“可分享的惊喜”。重庆洪崖洞的“汉服穿越剧本杀”、西安城墙的“夜跑打卡赛”,都是将“体验”转化为“社交资产”的典范,满足其“探索自我”的核心需求。

针对年长客群,需要构建“有温度的回忆”。故宫“银发讲解员”项目邀请退休教师深度解读文物,杭州西湖的“老年摄影团”提供专业器材租赁,让旅游成为“自我实现”的延伸。

针对家庭客群,应设计“代际连接器”。 成都青城山的“祖孙非遗工坊”(爷爷教剪纸、孙子学活字印刷),既解决了年轻人“带娃去哪”的痛点,又满足了老年人“传帮带”的情感需求。 

2、运营逻辑:从“流量收割”到“价值深耕”

价格分层而非割裂:桂林阳朔景区推出“年轻人早鸟票+老年人午间特惠”,避免“一刀切”定价导致的客群流失;

数据穿透年龄标签:通过用户行为分析,识别“年轻背包客”与“老年自由行”的真实需求——前者需要青旅拼团,后者需要私家包车;

社会协同破圈:云南丽江与老年大学合作开发“非遗研学课程”,让年长者成为文化传播的“活名片”,反向吸引年轻客群关注传统价值。

真正的“得天下”,是让每个年龄层都“想再来”。清明节的客群现象,本质是旅游市场代际需求分化的缩影。年轻人用“流量”为景区注入活力,年长者用“质量”为景区沉淀价值,二者从来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旅游生态的“一体两面”。 

当景区放下“非此即彼”的执念,转而打造“全龄友好”的体验场景,让年轻人在刺激中尖叫,让年长者在慢游中回味,让家庭客群在互动中欢笑。才能真正实现“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的长效增长。毕竟,旅游的终极魅力,在于容纳每个生命阶段对世界的独特向往。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