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歌:做文化得反看人间

产业投资 本文作者:李佳 2018-04-01
对艺术家王潮歌来说,痛苦是常态,创作就是不断和世界、和自己较劲。

“《印象·刘三姐》破产了?那不是中国最赚钱的演出吗?”

2018年元旦过后,关于《印象·刘三姐》破产的传闻不断传来,背后的“印象”品牌和主创王潮歌也引发关注。

2004年,王潮歌、张艺谋、樊跃联合创作了中国首个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这些年下来,有上千万人观看过演出,仅2017年的票房总收入就达2.1亿元,净利润有近1个亿。

而这次的破产传闻,实际上是《印象·刘三姐》背后的运营公司广维文华,因为严重资不抵债申请破产重整。

“其实老老实实经营就挺好的,非要玩另外的游戏,弄得乱七八糟的负面,唉呀真膈应人!”王潮歌很快在微博回应,表示这些事情不会影响到正常演出。

两个月后,王潮歌再度提起这事时对《中国企业家》说:“我认为那个纯粹是在资本的大潮中,失去了方向、失了北,做了错误的判断和动作。”

而身为自如文化的创始人、董事长,王潮歌觉得自己对资本的认识还是挺清醒的,“起码没有像《刘三姐》那样让资本左右我”,作为一个艺术家,她觉得自己能把公司运营得不错,还保持盈利能力,不容易。“不能说王潮歌就是一个艺术家,也不能说她就是一个文化商人、企业家,不能这么归类,我结合得还挺好的。”

一开始,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找到王潮歌,希望她能做一个《红楼梦》的戏剧内容时,王潮歌是拒绝的,“不行,不敢碰,没这个胆儿。”

当时王潮歌的想法是,这么多年关于《红楼梦》的影视、演出、音乐、绘画作品那么多,但没有一个表达出了曹雪芹想说的“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王玉锁每邀请一次,王潮歌就拒绝一次,“人人心中都有《红楼梦》,谁碰《红楼梦》谁是犯罪!”就这样拖了快一年,王潮歌也没答应。

直到有一天,她自己突然琢磨明白了什么是“红楼梦”,找到了一个切入点,觉得这事儿能成。

“什么点?”

“不能告诉你。”导演要保持神秘感,只透露自己要展示一个“戏之国”,在几百亩的土地上建一个“红楼梦”的园子,最后呈现给观众的就是人人心中的《红楼梦》。

这已经是王潮歌创作的第三个系列,成了之后就叫“只有红楼梦”。在“只有”之前,她先后创作出了“印象”系列和“又见”系列,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印象·刘三姐》和《又见平遥》。

但这一次的挑战更大一些,王潮歌觉得“只有”系列如果能成立,“我往大了说,像那种主题公园,他们应该会发现以后没那么容易进市场了。”

萌发“只有”系列的念头,源于王潮歌的“较劲儿”。当时她看到万达和迪士尼的“叫板”,再加上这两年各种主题乐园和小镇冒出来,发现大家不缺钱,但对该做什么内容是困惑的。王潮歌恰恰是做内容的,她开始反思内容是什么?应该怎么做?王潮歌不仅要思考艺术构想,还会做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型,“要有品牌和好的盈利模式,你投了钱我得告诉你怎么运营,怎么赚回来。”

这对王潮歌已经不构成困惑了,她现在两脚同时走路,一边是艺术,一边是产业。底气除了自己运营公司,还有她的那些作品。王潮歌一直称自己是“票房最好的导演”,“我的作品几千万人看过,累计的票房已经到了百亿以上。”

而在十三年前,如果一个艺术导演追求票房,会被认为是一件“耻辱、负面”的事情。因为那时对艺术家作品的认可标准是得奖,这关系着个人的职称、补贴甚至是住房分配。王潮歌的转变源自一次演出,当时她的一部戏首演,临开场前她惊讶地发现观众里有一半儿都是熟人,拿的都是赠票。“他们不是我真正的观众,我需要和更多人交流,需要更响亮、更透彻、更真诚的掌声,这样的作品我才能完成。”

打那以后,王潮歌就开始把自己和作品放在文化产业的链条里,她觉得这么多年下来,自己找到了一条做企业的不同路径,而衡量标准也不仅仅只是市值和盈利,而应该是内容和价值。

《印象·刘三姐》成功之后,王潮歌和张艺谋等共同成立了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王潮歌担任CEO,同时《印象·丽江》、《印象·大红袍》等系列也在全国复制开来。但轻车熟路之后,王潮歌又开始烦了,想挑战一个新的东西。

2013年,王潮歌开拓出室内和剧场式的体验剧——第一部作品《又见平遥》诞生。

除了塑造人物,制造矛盾冲突,王潮歌要做的是一个全新的观演模式,没有舞台、没有观众席,还得把观众带进戏里。一开始前期创作完成时,王潮歌试验了几次,每次都失败。

那段时间剧场还在施工,工人每天在里面刷木工、喷漆,王潮歌就在一旁戴着口罩指挥排练。劳累、着急上火,结果上呼吸道感染,后来严重到失声,说不出话,王潮歌就拿着笔在白板上写字。

肉体折磨是一方面,更难捱的是心里头闹腾。王潮歌觉得自己已经没辙了,但是还不能表现出来。“我是将军,我要完了,整个团队就塌了。”她形容在平遥的那几个月里,“深陷谷底,每天都在绝望中度过。”

戏没法排下去,原本打算在春节前上的演出只好延期。过年时,王潮歌直接去了三亚陪父母,看到沙滩,看到父母,她总想哭,但又得克制着。“说不出来的绝望,我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还不敢让他们看见。”

春节期间休整了一下,过完年回去,王潮歌再次开始试验,这回终于成了。

过往每一次创作时,王潮歌都是这样在焦虑中度过,不停推翻重来,她向来是个自信的人,觉得自己有天赋有才华,但就算有老天爷赏饭吃,还是会陷入自我否定、怀疑中。

对艺术家王潮歌来说,痛苦是常态,创作就是不断和世界、和自己较劲。“当一个世界出现在你面前时,更多的人是站在其中观察它。但艺术家得跳出一脚反看人间,如果你不站在生活的对立面,怎么能看清它?”

王潮歌觉得过去十年里,她最得意的事情在于不仅把自己做成了品牌,还把作品、中国的文化做成了品牌。

2013年,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柴玺邀请王潮歌去导演一部《印象·马六甲》,那也是她第一部走出国门的作品。

王潮歌记得签约当天,背后就坐着习近平和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不同于国内的“印象”系列,这部作品让王潮歌承担了更多压力。

她需要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传递世界共通的情感,最后把作品定位在一片乐土上,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和睦相处。

眼下,王潮歌刚从马六甲回来,这一次的作品已经变成了《又见马六甲》。对于这样宏大的叙事主题,她已经不陌生了。2016年的《又见敦煌》里,王潮歌就用史诗的方式创作剧本,其中一幕戏里表现出了对道士王圆箓的宽恕和原谅。王潮歌觉得自己是在传递“大国大民”的情怀,她的作品里几乎没有对立面,“通常是一种唱颂,有时是悲歌、有时是赞美。”

更早之前的2008年,她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之一,也许别的艺术家需要在自我面前作出平衡,但王潮歌觉得自己不需要。“我不拧巴,能很好的合到一块儿去。”

王潮歌把这归结为“大格局”,她称自己身上“雌雄同体”挺鲜明的,别人面对选择时会衡量结果的好坏,她用热爱和不热爱就把人生划分完了。

王潮歌也不去想未来,打小她就不会做什么规划,最远考虑到明天。每次订机票,大概选一个日子之后,她就让助理把前后几天的票都一起订了,“我哪知道哪天要飞啊?一般助理头天晚上会提醒我第二天什么安排,我只需要知道明天就行了。”

处在变化之中让王潮歌感到安全,如果提前知道未来的话,“反而没劲了。”

当董事长也是一样,公司从来没有什么几年战略规划。相比从前,现在王潮歌面对商业松弛一些了,“商业的特征是趋利,但我不想芝麻、西瓜全都要,只需要业务清晰、准确就够了。”看上去她对自己的判断充满自信,“所以,我还是一个不错的企业家。”

*本文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作者:李佳;原标题:《王潮歌:做文化得反看人间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