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一、乡村旅游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
1、《〈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表》
2014年12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表》明确,国土资源部、旅游局等要在2015年6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
明确提出: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国家旅游局全国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新闻发布会
2015年7月10日,国家旅游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国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成效。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共同宣布:
“十三五”时期,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将带动1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预计2015年到2020年,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将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
3、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2015年重点工作就包括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做好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人才培训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开展乡村旅游改厨、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
“旅游部门将与扶贫部门一道,每年共同完成 1000个扶贫重点村、5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任务。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乡村发展特色旅游,带动广大农民致富。要干出样子、走出路子。
高度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创造性,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李金早说。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 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4、《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2015年8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将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2015年抓好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
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 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
二、乡村旅游为何能够实现扶贫?
乡村旅游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的各种业态,与乡村扶贫工作息息相关。
不仅激活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机制,开发了农村旅游的新资源,而且有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实现农民增收,又可以促进城乡互动,城乡交流,为农村和谐稳定奠定良好的物质文化基础,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村扶贫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尤其在工业欠发达,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而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1、乡村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乡村旅游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乡风民俗、和农业资源是吸引游客乡村游的重要因素,同时它又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脱贫的重要资源整础。
农民可以将他们所有的这些资源转化为经营性资产,自主经营,创造财富,产权回报直接,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的种种受益不均的问题,大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2、乡村旅游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技能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这是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因素之一。而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就业。
因此乡村旅游推动了与旅游产业相关的餐饮、交通、销售、住宿、养殖、种植等领域的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既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3、乡村旅游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扶贫的重点,农村资本积累少,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缺乏,而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满足这种经济需要。
乡村旅游具有低投入、高产出、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可以通过乡村旅游来加速农村资金流转,在短期内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供给不足,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确定性。
三、如何实现乡村旅游扶贫?
1、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
围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和经营乡村民宿、客栈等,为游客提供吃、住等消费性服务,以直接的经营性收入促进增收脱贫。如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西部山区,得益于‘洋家乐’乡村旅游业态的发展,农民农房出租均价达到每年每户3.5万元,最高7万元。
2、在乡村旅游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
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就业岗位,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参与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3、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出售自家的农副土特产品获得收入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乡村丰富的农副产品从处在深山无人知到步入旅游商品市场的蜕变。具有农业生态特色的有机农副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通过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土地流转获取租金
如北京干峪沟村,在“山里寒舍”的带动下,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房屋流转,在不改变所有权前提下,村民以房屋、果树、土地入社,化零为整,委托企业统一管理。
合作社组织农民到山里寒舍公司上班,为社员农户同时带来土地(宅地)租金、工资收入及效益分红等多种收益。全村人均年收入达2万多元,在企业就业的社员年收入超过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