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这两天,朋友圈刷屏的一个消息是旅游B2B平台“e路同行”业务暂停了,未结算的资金超过6000万。这是一个旅游线路方面的同业B2B交易平台,据说是为了吸引交易量,给了很大的补贴,导致很多旅行社动了歪脑子,用虚假交易来骗取补贴,直接把这公司给坑掉了。
虽然造成e路同行公司目前这种状况存在多种可能,1.公司清查虚假订单,维护自己的权益;2.过量的补贴导致公司亏空,资金链断裂;3.账户资金挪作他用,不能及时回款。
在此,不能臆断e路同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但笔者认为,即使因为平台规则出了问题导致部分人钻了空子,但也不能以牺牲所有客户的利益为代价,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不是?
况且,平台应该在业务运营过程中也应该发现这类所谓的违规操作,为什么还一直默许这些违规操作的发生?说白了,平台应该也是有自己的小九九:追求交易流水。
眼下一些单纯地以交易为主、对平台上下游客户并不能产生真正价值而使之具有客户黏性的所谓旅游B2B交易平台,存在着很明显的商业模式上的BUG。
虽然存在BUG,但是VC给创始人的压力就是不断快速增加交易量,创始团队为了快速增加交易流水,给出补贴的办法,然后交易量上去了,然后VC带着创始人去融下一轮接盘侠,结果遇到了资本市场的冬天,大家在犹豫观望,甚至DD后还是不给钱。
那这时候VC要求创始人控制现金流,必须活的长一点时间,等过段时间再融资。于是创始人为了自己活下去,就先延长平台交易流水的支付帐期,于是平台资金池的钱相当于被冻结了,于是下游的旅行社开始喊跳楼。
在大旅游行业,我印象里面有几个代表性做同业批发:1)旅游线路批发商,例如众信旅游,2)酒店包房批发商,例如深捷旅,3)机票同业批发商,例如宝库在线等。曾经B2B业务是他们的发家基础,但是我们惊讶的发现一件事:他们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在做直客了。
为什么他们不继续坚持做同业批发这件事呢?
先举个例子,在很多城市周边结合部的地方有一些服装批发市场,近的有上海轻纺市场,远一点的有海宁皮革城,长期以来有一些老板就是搞快速批发通过薄利批发+多次的资金周转来获得利益,这里面的一个隐藏的逻辑是零售利润相对比较高,资金周转比较慢。
互联网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让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逐渐被揭开,信息越来越透明,淘宝的商户搏斗战略让全国的零售利润整体被拉低,此时批发商发现自己和零售商没什么本质区别了,自己在淘宝上开个店,微信上开个店就解决了。
为了资金周转,批发商和零售商有时候会相互博弈,在这样的环境下,市场开始洗牌,资金实力不强的,客户黏性弱的逐渐被淘汰。
在几乎透明的大旅游行业舞台上,我觉得很多所谓同业B2B所做的事情本质就是一种短期战略,都奔着VC而去,大家都心知肚明未来要做什么,只不过短期为了快速冲量,快速去融资,就试图瞒天过海走个捷径。
大潮退去之后,你就会看到谁在裸泳。
真正应该做的是为终端客户直接创造价值的产品和体验
对于旅游创业者来说,所做的项目一定要直接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优质的产品体验,并解决一些问题。尽管创业项目未必都可以在未来的商业化道路上日行千里,但是从产品角度和体验角度确实要有给客户创造直接价值的路径。
短期只为VC的战略本质上是因为创始人懒惰。
我觉得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每个TMT创业者都要感谢时带给我们的机遇,因为有无数的机会让你去做。
传统产业传统模式有无数客户体验方面的痛点,关键是要夜以继日持之以恒的努力,为直接客户创造好的产品和好的体验,而不是短期为了VC的融资要求去走所谓的捷径。
补贴固然可以拉高流水,那么补贴后面的逻辑是什么呢?总是要能用常识讲清楚才行。
实际上我觉得本质原因就是懒惰2个字,为了资本运作快速上市圈钱,而选择这样的路径。因为仔细揣摩然后打造和优化用户的体验,包括线上体验和线下体验,这件事的本身是比较累的,而且短期可能并不能带来很好的交易流水。
因为产品第一阶段是市场渗透,但是着急的VC需要的是快速的融资和快速的上市套现然后留下烂摊子给创始团队。
携程为什么牛逼,是因为James的无线战略直接给了广大C端用户非常好的体验,包括产品体验和服务体验。 先在酒店预订领域深耕,再横向拓展到机票旅游交通票务等等。每一个业务和产品都是直接面对客户,直接服务客户。
去哪儿的机票业务为什么能傲视群雄?因为他们的TTS产品和体验让客户爱不释手,巨大的流量让机票代理舍不得这个阵地,而且必须遵守去哪儿的游戏规则。这才是真的有价值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