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中美博弈下的"内循环大考”:旅游业的"过冬棉袄"在哪里?

东京迪士尼;文旅消费;文旅趋势 本文作者:张功赞 2025-05-13 11:11:14
消费降级并非单纯的价格敏感,而是消费决策中的价值评估体系重构。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中美经贸关系持续紧张态势日益显著。从疫情期间的航空管制到后续航班缩减,再到愈演愈烈的关税壁垒,这一系列变化都在推动中国经济加速向内循环转型。在此背景下,内需消费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各行业产能纷纷转向国内市场,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供给过剩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居民消费预算分配中,医疗、教育等生活必需品类目占据明显优势,而旅游等非刚性需求则呈现明显的消费降级趋势。行业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旅游市场持续低迷,五一黄金周期间景区和酒店接待量普遍不及预期,"理性消费"正成为主流选择。具体表现为:游客人均二次消费(餐饮等)不足7元,穷游模式大行其道,这反映出居民消费能力确实面临较大压力。

这种市场环境正在重塑旅游业态,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一是散客化趋势加剧,团队游比例持续下降;二是销售渠道日益扁平化,传统中间环节面临淘汰;三是目的地间竞争白热化,同质化景区面临严峻挑战。这些结构性变化预示着旅游业将迎来深度调整期,从业者需要积极应对就业压力和市场收缩的双重挑战。

消费理性化: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度调整 

最新调研数据揭示,当前旅游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消费行为呈现三大特征性变化:  

1.消费水平显著回落:游客人均消费中位数降至286元,较疫情前缩水34%。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在基础消费层面,高端旅游产品预订量同比下滑52%,反映出消费重心向性价比迁移。值得注意的是,消费降级并非单纯的价格敏感,而是消费决策中的价值评估体系重构——游客更倾向于为"真实体验"而非"品牌溢价"买单。  

2.二次消费乏力:景区二消转化率跌破22%,特色商品滞销率达57%。以购物团为核心盈利模式的地接团队面临生存危机,某知名旅游城市购物店数量较2019年减少68%。深层分析显示,游客对"强制消费"的抵触与"信息透明化"形成双重压制,传统盈利模式已至转型临界点。  

3.住宿业承压明显:平均房价回调至2016年水平,连锁酒店RevPAR同比下降19%。入住率持续下滑15个百分点的背后,是"共享住宿+日租公寓"的分流效应,以及商务旅行频次减少的双重冲击。

这种消费行为变迁的本质,是家庭财务结构的深度调整。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占比突破40%,迫使68%的深圳家庭采用"预算封顶法"规划旅行——设定人均3000元的硬性上限,与疫情前"体验至上"的消费理念形成代际差异。某银行数据显示,旅游消费信贷申请量同比下降81%,印证了"去杠杆化"消费趋势的强化。  

散客经济2.0: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旅游新生态  

自由行占比攀升至81%的背景下,旅游市场正在经历供需关系的范式转移,游客行为呈现三大进化特征:

1、决策路径革新:形成"15秒短视频触发兴趣-小红书攻略深度种草-直播间限时预订"的漏斗式决策链。抖音数据显示,旅游类短视频平均停留时长较2021年提升3.2秒,但决策周期压缩至72小时,体现"瞬时心动-快速行动"的新消费心理。

2、体验需求升级:标准化套餐预订量下降41%,模块化产品组合需求增长200%。典型案例是某平台推出的"剧本游"产品,允许游客自由组合汉服体验、非遗工坊、秘境探访等模块,客单价反而提升35%。  

3、消费方式转变:现场扫码消费占比达43%,其中"AR实景导航触发周边消费"的新模式增长迅猛。杭州湖滨商圈试点显示,接入AR导览的商户二次消费转化率提升27个百分点。  

杭州试点的"即时空房"系统通过动态定价算法,将尾房利用率提升至92%,其中23%的订单来自入住前2小时的即时决策。某OTA平台数据揭示,Z世代游客单次行程平均变更3.2次计划,"预订-取消-再预订"的弹性消费模式,倒逼供应链建立"小时级"响应机制。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流动性催生了"旅游行程保险"新品类,年保费规模已突破8亿元。

产业价值链重构:数字化驱动的深度变革  

渠道革命正在重塑旅游产业价值分配格局,三大趋势尤为突出:  

1.直销革命深化:景区自营渠道占比突破40%,乌镇等头部景区小程序复购率达58%。传统分销商佣金体系崩塌的同时,景区IP运营呈现"内容化"特征——故宫通过数字藏品实现非门票收入占比提升至39%,证明文化资产变现的无限可能。

2.平台经济重构:美团等生活服务平台旅游板块年增速达200%,形成"本地生活导流-异地消费转化"的闭环。长沙"文和友"案例显示,其30%的游客源自餐饮APP的交叉推荐,印证"消费场景无边界化"趋势。  

3.服务模式创新:地接服务拆分为"交通+讲解+应急"标准化模块,"滴滴式"导游平台注册从业者半年激增12万。深圳某创业公司开发的"AI行程管家",通过机器学习自动匹配游客偏好与导游特长,服务满意度达91%,较传统模式提升23个百分点。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旅游产业从"资源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跃迁。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实践颇具启示——其通过VR技术将日均接待能力扩大5倍,同时衍生出数字壁画修复等新盈利点,证明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价值创造的催化剂。

目的地竞争升级: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

当前旅游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资源方与渠道方的博弈进入新阶段。一方面,核心景区正在从单纯的观光场所转型为综合服务运营商,通过自建或并购方式整合地接资源,打造"景区+酒店+交通+餐饮"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如黄山旅游集团已形成涵盖索道、酒店、旅行社等18家子公司的全产业链布局,年营收突破30亿元。另一方面,传统旅行社面临渠道价值弱化的挑战,OTA平台也在向目的地服务延伸,携程"当地玩乐"业务已覆盖全球1000多个城市。

随着旅游市场的深度发展和消费升级,旅游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格局重构。当前旅游产业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优质旅游资源正在向头部目的地加速集聚,形成强者愈强的发展态势。这种趋势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随着高铁网络、航空线路的密集布局,交通可达性大幅提升,游客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度高、配套设施完善的成熟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在信息爆炸时代,头部目的地凭借其强大的品牌效应和网络声量,更容易获得游客青睐。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非核心旅游目的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这些地区往往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服务配套不足、品牌影响力有限等先天劣势,即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建设,也难以形成持续的市场吸引力。就像在沙漠中建造房地产项目一样,缺乏必要的市场支撑和消费基础,最终很可能沦为"空中楼阁"。许多非核心景区正在逐渐演变为本地居民日常休闲的"城市公园",其旅游功能日渐弱化。

这一趋势对旅游行政管理体系也带来了深远影响。在旅游资源高度集中的新格局下,传统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旅游管理模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一些非核心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管理部门面临着职能空心化的挑战,其存在的必要性正在被市场重新审视。未来,旅游行政管理可能需要向区域协同、品牌共建的方向转型,通过跨区域合作来提升整体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集中化趋势并不意味着非核心目的地完全没有发展机会。关键在于找准差异化定位,或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深度体验游,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精品民宿集群。但无论如何,盲目跟风式的旅游投资确实需要慎之又慎,必须建立在充分市场调研和精准定位的基础之上。

这种变革背后是旅游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

空间维度:游客需求从"点状打卡"转向"面状沉浸",大理古城通过打造扎染工坊体验、白族三道茶品鉴等深度项目,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0.5天延长至2.8天。

时间维度:24小时全时体验成为标配,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夜演+夜宴+夜购"组合,夜间客流占比达65%

价值维度:二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乌镇景区门票收入占比已从2010年的85%降至2022年的38%

典型案例显示,头部目的地正在构建"超级生态系统":

张家界:整合天门山、大峡谷等7大景区形成年接待量超8000万人次的集群

珠海长隆:配套8家主题酒店、3个演艺中心,客单价达传统景区3倍

杭州西溪湿地:引入50余家文化工作室,衍生品收入年增长40%

破局之道:构建面向未来的旅游新基建

面对行业变局,创新者正在从四个维度重构旅游基础设施:

1. 打造"15分钟体验圈"

上海近郊的"乡伴理想村"项目通过集装箱民宿、田园厨房等模块化单元,实现48小时快速落地,单项目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次。这种"轻投入、快迭代"的模式,完美适配都市微度假需求。

2. 开发"乐高式产品"

广州塔首创"基础观景+极限挑战"产品组合,游客可选择增加云端漫步(488元)或极速云霄(298元)等增值项目,使ARPU值提升2.7倍。数据显示,采用该模式的景区二次消费转化率平均提升35%。

3. 建设智能推荐系统

美团"AI行程助手"基于2000万用户行为数据,能自动生成包含排队时长预测、餐饮偏好匹配的个性化方案,使用该功能的用户消费额提升28%。

4. 创新价值分配机制

三亚蜈支洲岛与周边渔村建立"消费返点"合作,游客在村民海鲜排档每消费100元,景区可获得15元导流分成,实现多方共赢。

成都文旅集团的"城市探索者"计划更具前瞻性,其打造的会员生态包含:

积分通兑:1积分=1元,可在所有合作商户使用

动态定价:根据消费频次自动升级权益

场景互联:博物馆参观可解锁周边餐饮优惠

这套系统使会员年消费频次达到4.2次,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结语:把握变革中的新机遇

这场产业革命正在重塑三大价值逻辑:

一、供给逻辑:从资源导向转向需求驱动

故宫文创年收入超15亿元证明,游客更愿为文化认同买单而非单纯景观

二、服务逻辑:标准化服务让位于场景化体验

阿那亚通过业主社群运营,将房地产项目变成年举办500场活动的文化地标;

三、竞争逻辑:单体较量升级为生态对抗

复星旅文旗下Club Med+三亚亚特兰蒂斯组合,年营收增速达行业均值3倍;

正如东京迪士尼通过30%季节性更新率保持长青,真正的行业领跑者都深谙德鲁克箴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当上海迪士尼推出"疯狂动物城"主题区同步电影上映,当景德镇将古窑遗址变成活态博物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品创新,更是整个产业DNA的重构。未来已来,唯变不变。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张功赞
作者
57
文章/篇
73840
阅读/次
小编推荐
推荐报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下一篇
没有了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