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ed战略发布会:Xbed事业导师凯文凯利演讲全文

产业投资 本文作者:执惠 2016-12-07
12月3日,【必然而然——Xbed战略发布会暨分享经济高峰论坛】在广州举办,世界互联网之父凯文凯利先生作为主要嘉宾出席并发表演讲。

世界互联网之父凯文凯利先生作为主要嘉宾出席【必然而然——Xbed战略发布会暨分享经济高峰论坛】,并受聘成为搜床科技(Xbed)集团的事业导师。

我非常荣幸能够来到这里,再次来到中国,再次来到广州。因为每次我来到中国,我都学到新的东西,这一次来也不例外,我和Xbed的创始人李春田先生一起共进晚餐,他们邀请我和你们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想法,比如对于共享经济,还有趋势,还有未来的及时趋势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20年可能是非常的时间,我们要看长期的趋势,我要告诉你们为什么要看长期的趋势,技术是有一种线性的角度,技术有一种自己的偏见,技术的偏见,技术的方向,技术有自己的一些趋势,它们会向某种方向去发展,这些方向和发展是我们可以预测的,我们很难去预测短期的,非常细节的,未来的一些技术。但是我们可以看长期的趋势,一旦我们有了电力,数字的一些设备,数字的一些技术可以运用于一些物理的设备,这些物理的设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包括一些电线,还有芯片。它们不管是用在什么地方都会产生同样的影响,不管是在国家,还是经济型的国家,不管是在哪一个大陆,它都会以相似的方式去存在。长期的趋势,我们是可以去预测的,比如说未来的五年,未来的一年,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很难预测的很准确。但是长期的趋势,我们可以更好的去预测。比如说物体,它的这个形态。比如说像四条脚的这一些物体,比如说物理界的这些生物,我们都是比较容易去预测的。比如说有四个轮子的汽车,有四条脚的动物。

所以说形体、形态是必然的。但是具体的一些物种,比如说斑马,它们是不是必然形态,但是一些具体的小细节却不是必然的。我想和大家谈一些景象,打个比方,如果是在四川的一个山谷下雨,那下雨之后,我们看到这些雨降落到土地上面,还有我们的这个产品,它的发展形势,就好比这个雨降落到我们的地面一样,你很难预测这个水将是怎么样流。

但是如果水降到山谷上面,山丘上面,你肯定知道这些雨水肯定是会向下流的,所以技术大的方向我们可以预测。虽然这个具体的小路径我们很难去预测,但是大的方向我们可以预测。

现在讲一下电话,有了这个电线和这个电源,那么电话就变成是必然的。但是iPhone是一个具体的产品,iPhone却不是一个必然的现象。还有这些BAT能不能长期存在,我们不能够预测。但是我们认为长期的趋势更加重要。

英特网是必然的现象,一旦我们有了这个电话、电线,这是必然的。但是微博和微信却不是必然的,大的趋势是必然的,小的这些细节和产品却不是必然的,我要谈长期的趋势,长期的一些形体、形态,而不是谈细节,不是说某一个具体的公司是否能够继续存活下去,这是很难预测的。或者是某一个小的技术能否存活下去,我要谈长期的大趋势,这是我今天要讲的话题,必然。

我们的世界有不同的趋势组成,我将会谈十二种趋势,在我的新书里面谈了这十二种趋势,你可以对这些趋势进行重新的划分,如果你喜欢这样做的话。这些趋势的划分是非常有用的,可以给我们提供指引,今天我将会谈其中八种重要的趋势,其中的一个趋势是大趋势,比如说我们的这个可用的资源,比如你了解搜床科技这家公司,那这只是个例子,我们现在在这个世界,我们现在不再是拥有东西,拥有资源,而是说获得这些资源的使用权。现在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公司,比如说优步公司,本身它不拥有这些车。还有最大的媒体公司,脸书,它们不拥有内容,阿里巴巴是一个最大的零售平台,但是它们没有库存。世界上最大的租赁公司,但是它们却没有自己的房产。

所以就有一种模式,我们以前是拥有东西,但是现在我们是获得东西,资源的使用权。对于很多人来说,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拥有资源的使用权,可能比拥有钱更加有价值。如果你拥有拥有权,比如说你要维护它、升级它、保护它的安全,你要不断的去劝告这一些所拥有的东西是可靠的,有很多相关的一些责任。但是你拥有资源,物体的这种使用权,却有更大的影响力。你拥有一样东西,现在我们有不同的这种分销分配的方式,我们并不是拥有所有的事情,我们可以拥有几样东西,我们可以拿我们拥有的东西和别人去。这就是共享经济的一个特点。

比如说数字的时代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变化,比如说在美国在网上看电视、看电影的一家公司,现在我可以通过一些网络的平台,可以看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电影,或者是电视。所以我们是在不需要买电影的DVD, 也不需要买音乐的CD, 我们可以通过流媒体去听音乐,通过流媒体去在网上看电视、看电影。如果通过流媒体听音乐,我只是获得这些音乐的使用权。如果我们可以即使去交互这些流媒体的内容,这是有很深远的影响的。比如说从亚马逊,你可以通过Kindle的设备,不需要去买书,可以去买电子书,我们都理解这些变化。

所以在未来越来越少的东西会被大家拥有,更多的是用于分享经济当中,这是一种转化的、必然的趋势。同样这种趋势也发生在交通系统当中,那么现在在中国,很多国家都可以这样,你在手机,在App上一按,那么你附近的汽车就可以过来接你。那么在未来的话,很多时候,我们正在研发无人驾驶汽车,未来你也许可以自由的租用这种无人驾驶汽车。

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使用权,你只要能联系上这些汽车就可以了,你不必拥有它们。那么根据这个趋势,我们未来在路上跑的汽车的数量是可以减少的,因为我们可以分享,它可以扭转。所以有人预测说我们未来的汽车的保有量可能只是目前的六分之一,我们只需要目前汽车保有量六分之一的小汽车就足够了。那么现在在中国物流业也非常发达,不管是国外的亚马逊,不管是中国的阿里巴巴,目前的物流,递送上门的速度都非常快,在中国很多地方一小时之内就可以把你订购的东西送到家里。

这就是我们目前说的按需经济,这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激发了我们对服务的想象力。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按需经济,当然我们想到自己需求的时候,在过去或者目前的话,我们还需要购买它,我们需要拥有它。但是现在一个发展的趋势是把它变成一种服务,你不需要永久的占有它。

在未来的话,越来越多,我们目前要花钱去买的东西,在未来会变成一种服务,因为你只需要的是它的功能。这也促使我们重新去想象许多的服务,许多产品的功能。

我相信现在酒店业的变革是这里的开端,现在每天中国和国外都有大量的创新企业,以Xbed为例,不管是酒店的房间、家具,未来都可以采用这种服务的形式。那就是把对物品的拥有权转化成服务。它最早从数字领域开始,现在正蔓延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像现在在家具产业的话,我们的家具,我们的酒店可以很好的利用这种模式。

也许未来更多的东西,你穿的衣服也可以用这种模式,大家吃的东西也可以用到共享经济的模式。现在越来越多,不管食品也好,用品也好,都是可以递送到家的服务。相信未来,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第二个趋势,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分享。我想指出分享这一趋势才刚刚开始,目前这个趋势还远,没有达到顶峰。我们只看到冰山一角,最终它会发展到怎么样的程度呢?我们现在看到了这种巨大的力量的开端,我指的还不只是目前这种简单的,比如说拼车,一起搭车,它可以用的更广泛,可以把更多的人和集体集合在一起,一起完成一个重大的项目。

目前正是这种模式的开始,我们拼车和进行一些小的协作。我认为所有可以被分享的事物,这种分享一定会发生。就好像脸书的理念一样,目前它有十五亿的用户。那么也就是这十五亿用户共同创造了这个平台上的内容,他们把自己的视频、照片上传到这个平台上。想象一下十五亿用户,这么大的一个用户量,这么大的一个平台,如果你把它用于进行其他的协作项目的话,它的能量会有多么大。我想这样的趋势在二十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现在它已经是活生生的例子。这就是协作,合作的力量。这也是科技向我们展示的可能性。

所以新的工具能让我们跟千里之外的人一起进行合作,创造一些有创意的内容。所以这穿越了地理和时间的界限,几千几万人可以共同来创造一个内容的平台,或者是一个巨大的项目。这就是分享的力量。所以它的趋势未来会发展的更大,不止是一起坐车,还可以一起完成更重大的项目。未来这些紧密的联系可以跨越大洲,跨越国界。我们未来还未充分的挖掘这里面的潜力,我相信在座的很多朋友,未来会加入这种趋势,会成为这种趋势当中的一员。

谈到协作,区块链是另一个重要的趋势。像现在P2P大家也讨论的很多,区块链就是P2P背后的支撑,它让我们可以建立这种信任,可以跟尚未谋面的人建立这种信任。但我们通过利用科技,我们可以相信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并共同协作完成一些项目。这也就是目前的科技如何能建立起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完成更多以前不可能的任务。

另一个,我们现在说的P2P结算也是另一个例子,同样,它结合了很多不同的人,在这个项目当中。那么在未来的话,金钱本身它不只是价值的一个表征,它本身还是一种通讯手段,目前P2P已经成为一种通讯手段,它还是一种信号,我们现在付费的不只是实物,我们可以为之付费的可以是服务,可以是信息,这个趋势我们目前也正在看到,这种货币的电子化。所以目前的这种付费工具发展非常快。

所有这些都是目前正在看到的趋势,分享、协作、跟踪,可以更好的去诠释我们在网络上使用的每一笔交易,不管是P2P, 还是各种货币,它的本质都是一样。电子支付不仅让我们的支付变得更方便,它还变成了一种通讯的工具。

第三个趋势,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屏读,屏幕的使用。同样我在这里谈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产品,而是长久的趋势。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生活当中屏幕无处不在,可能一个大楼的一面就会成为屏幕,你在每一个飞机座位的背面也都有个自己的屏幕。现在这个屏幕形态也变化越来越多端,有些可以折叠,可以弯曲,可能你衣服的表面也能变成一个屏幕。现在电子书已经出现了,也许在未来的话,每一页纸都能变成一个屏幕,它就像一个书页那么薄,那么灵活,那么活跃。当我们翻阅图书的时候,它里面每一个屏幕的显示内容还可以不同,一本书可以包含很多本书。因为每一页纸都变成了一个流通的屏幕。

所以在未来,屏幕的形态会更加流动,更加多样化。不管是你的桌面,你的汽车的表面,一个墙壁,都可以变成屏幕。这也让我们能得到的好处大大的增加,也许你可以随意的剪切复制,在将来,屏幕无处不在。当我们在这些屏幕上阅读的时候,你会同时使用两个、三个屏幕,不只是一个单独的,而是各个屏幕组合成一个你的生态系统。

而将来这个屏幕它还会观察我们,不只是我们看屏幕,屏幕也能感应到我们,它能感应到你的眼睛,它能感应到你的面部表情。它会知道你是不是没看明白,这是一个用红外感应来感应人的目光,它能知道哪一些区域,哪一些内容有更多人的目光投在上面。这就是我所说的,未来的屏幕不只是你盯着它看,它也会盯着你看。目前已经有一些软件能让这些屏幕感应到28种不同的人的表情,它可以知道你是不是看不懂,或者你被吓着了,或者是你不感兴趣,你走神了,或者是这个内容非常吸引你,你正聚精会神的看,它会分析你的表情。那么它进行分析,它可以根据你的反映来调整它要显示的内容。这就像我们在进行对话一样,我会根据你的反应来调整我说话的内容,因为这是我们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我看着观众的表情,那么我就知道我接下来的发言需不需要作出调整。这就是一种互动和反馈。

将来我们的屏幕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它可以知道你是不是犹豫了,或者你是不是走神了。那说明你对这个内容不感兴趣。它有这种适应的能力,它能调整自己提供给你的内容。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叫屏幕也正在改变,而且它能适应你的需求,根据你的情绪和表情来适应。

以前在西方国家,我想在中国也是,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知识的工具。以前的话,我们的书主要是印刷的形式,你现在可以看到屏幕已经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不管我们去哪里,我们都可以看屏幕,我们通过屏幕去搜索信息,去获得灵感,获得一些想法。

以前的这些书是一些物理的物质,它是非常精确的,它是很多专家撰写、大师撰写的。但是现在呢?我们看屏幕,屏幕却很不一样,屏幕是流动性的,是不断变化的,它是临时的,它是流动式的,它是开放式的,它不是一个封闭性的,它不是很精确的,它可能不是特别的科学化,但是它却能有很好的流动性。

所以我们要把各种信息整理一下,找到背后真正的事实和真相。我们现在知道的东西,实际上是来自不同的渠道,很多信息是来自我们的屏幕阅读,我们口袋里面有手机,手机有屏幕,屏幕已经是创造一种新兴的文化,这种新型的文化是基于写作、写书、写文本。那现在这种新型的基于屏幕的文化已经是很不一样,在未来的二十年也会继续流行。

第四个趋势我要谈到的是互动。当我们做设备、做工具的时候,我们试图把这些设备和工具变得更加有互动性,在未来的二十年,我非常确定一点就是以后我们所做的一些产品会变得更加互动,我们发明的东西会更加互动。

我参与了一些电影制作的工作,我和导演一起合作,我们希望能够改变这些电影的未来。这个电影的主角,我们希望把这个电影变得更加互动化。那我们看到这个人站在电脑面前,他用手可以移动数据,他对着这个电脑可以发出很多指令,他好像是一个指挥家一样指挥电脑的运作。以后的话,我们会依靠在键盘上去打字和电脑交互,我们可以用我们身体的部位和身体去交互和互动。一些小的手势,这些电子设备,它里边的一些芯片都可以检测到我们非常微小的一些表情,非常微小的一些动作、手势。它也可以检测我们的一些情感。

这种和电脑、计算机的交互,是未来的一个趋势。那所有的这些发展最终变成一种虚拟现实的技术。那我们可以戴上这个眼罩,就感觉我们好像是进入了电脑里面,和电脑有更加深入的交互。那现在我们有这个互联网,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这张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虚拟现实的一个眼罩。这个虚拟现实眼罩,实际上是我本人在试,这个体验非常好,这个虚拟现实确实是可以带来全新的感受。我觉得可能五年之后,这个技术将会大型启用,比如说我戴上这个眼罩,我可以跟其他人分享我看到一个虚拟的世界,这是1989年的事情。我当时觉得这个虚拟技术以后会变成发展很好的一种技术。那这种技术已经是被发明出来了。但是当时这种技术却非常昂贵,可能是一百万美元的这么一个价值。这么昂贵的价值很难去做很大的推广。

但是很多年过去了,现在我们有智能手机,也有虚拟现实的技术应用,有各种各样的晶片和屏幕,它们都变成商品,它们被商品化了,而且价值仅仅是几美元。以前可能要花一百美元的钱去用这些虚拟的技术,去看虚拟世界。但是现在,我们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嵌入技术和各种各样视频处理器。而且这些新的设备、新的技术的价格都变得更加低廉。

现在我们觉得技术成本变得更低,它们将会变成我们新一代的平台,有两种不同的虚拟现实,一种是最早的虚拟现实,比如说你戴上这个眼罩,你就会可以看到旁边其他的东西,可以看到一个虚拟的世界。那除了这个虚拟现实,还有新型的一种首尾的混合现实,戴上这个眼罩之后,可以看到你的房间,你的办公室的情况。除此之外你还可以看到一些虚拟的物品,这个虚拟的物品看起来好像真的一样,你可以看一下它们,栩栩如生,好像把现实和虚拟现实混合在一起,就称为混合现实。

我们还有一种增强现实,技术更加困难。那我们实现混合现实,虚拟现实做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投了很多的钱去做混合现实,阿里巴巴这家公司也有投钱去做混合现实的技术。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你不仅仅可以看到现实的时间,也可以看到一些虚拟的世界,你可以去到人类去不到的地方或者是价格非常昂贵的,你现在可以通过混合的现实,通过混合的现实你可以看到一些虚拟的物体,你可以调整这些物体,然后可以设计这些物体,学习的过程是非常强大的。因为你可以了解一个心脏的运作机理,通过这种混合现实,你可以去把心脏拆分,学习心脏各种各样的知识。在办公室里面也可以使用混合现实,微软他们也做了很多混合现实的产品,戴上之后你可以做更多的尝试。可以运作一本虚拟的书,看上去好像是一本真的书一样,你可以看屏幕,看高清电视或者电影。这些屏幕实际上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通过这些混合现实的技术,在你的办公室都可以看到这些虚拟的屏幕,这将会改变我们的房地产行业,改变我们的办公楼的一些环境。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不管是哪种技术,我们可以把它们进行一种混合。比如说游戏,实际上它也是用了很多VR技术,还混合了一些现实的元素,把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在一起,那它就做了这个玩具产品,把虚拟和现实结合起来,确实可以产生非常强大的力量。虚拟现实,你可以看到虚拟的世界,这仅仅是它50%的力量和可能性而已。而且这种虚拟技术也可以用于你的触觉,你的手的触觉,你身体的每个部位都会有新的感知,通过这些虚拟的现实可以创造新型的体验。

如果你体验VR技术的话,你戴上这个眼罩,然后你站在一个房间里面,你看到一个虚拟的房间,你看到同一个房间,但是通过虚拟的眼罩,你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那这个地板是不一样的。然后你可能会看到这个地板裂开了,那上面有一个平台,你要小心翼翼的去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走路,这不是一个真的平台,这只是一个虚拟的平台。我们要往后退,因为前面也有地面的裂开,这个时候你觉得脚发抖了,如果下面有一个很深的裂缝,你要在上面的一个平台,桥上面走路,肯定是很紧张的,你的身体可能也会产生反应。就是说我现在在一个不同的世界,VR虚拟世界实际上是影响了你的大脑,它不是影响你的大脑咨询的那一部分。实际上虚拟现实好像是在欺骗你的大脑一样,因为你的大脑可以体验一些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当你把VR的眼罩摘下来的时候,可能你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实的世界了,那我们看到互联网正在产生变化。

以前的互联网跟我们提供信息、知识和各种文件,但是我们现在的互联网已经变成一种体验的互联网,体验成为我们在虚拟世界的一个新的货币,你可以下载一些体验,你可以触手体验,你可以创造VR体验虚拟现实的体验,体验成为一种虚拟现实世界的货币。你也可以在虚拟的世界去探望一个生病的亲友,就好像身临其境一样。那在课堂我们做一个展示,我们通过虚拟的技术去体验这种课堂的展示。我们现在正在想虚拟现实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坐在这里,可能彼此是不是互相独立的,是不是在新型的虚拟世界,我觉得我们要有非常好的体验。

我觉得虚拟世界最吸引人的不是一些虚拟的东西和物体,而是和其他人的互动、连接。当你有一个涉及其他人的虚拟世界,这才是最有吸引力的一个虚拟世界。比如说虚拟现实将会是一种社交媒体,朋友们可以聚在一起去分享他们的虚拟体验,通过虚拟的技术去分享他们的体验,我们可以通过虚拟世界,虚拟技术去实现社交。我们也可以有各种远程视频,远程的交互,一个虚拟的人物,通过虚拟的世界,我可以看到这个虚拟的人物,我可以看到他的头发,也可以看到他的衣着。但是我却觉得这个就在我的面前,虽然从咨询上来思考,这个人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通过这个虚拟现实,我就觉得他就在我的面前。如果我们通过视频聊天,我们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只知道那个人在地球的另一方。但是通过虚拟现实,我就会觉得这个人就在我的身边。所以这种体验是非常强有力的。要创造这种强有力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不是特别地难,这种技术将会改变我们的社交生活,改变我们的娱乐。

下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追踪,我想向大家强调的是。就像刚才分享的规律一样,我认为任何可以被跟踪的东西将来也一定会被追踪的。同样这需要我们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你可以去想象一下,我们目前还有什么东西是没有进行追踪的。未来追踪这种技术一定会蔓延到这一个领域。就跟共享经济一样,我跟其他的人有记录,他知道所有的顾客进店的时间,在店的哪个角落里停的最久。

这样的话,这些数据对他们就非常有用,这是一个应用的例子。同时我还想强调的是,虚拟现实就是一种完全的追踪,就好像在电影《阿凡达》里面一样,它能追踪你所有的、身体的行动,包括你的情感变化,它可以从中分析出你是不是犹豫了,你对什么感兴趣。所以你的行动和你的情绪都被追踪了,都被捕捉了。那么未来的话,这种信息和数据会比所有现在BAT公司所拥有的数据量还要庞大,因为一切都可以被追踪,被记录。由此产生的信息流、数据流是巨大的。

这在我们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靠我们单个人的肉眼,或者我们单个人的头脑是不可能做到的,它能记录非常多的细节。在健康领域、医疗领域,它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所提到的自我量化。那也就是很多的App或软件可以记录我们的体征,有了这种跟踪的技术,我们自己可以记录自己所有身体的变化,健康状况的指标。这样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就会更为了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有了追踪一切的技术的话,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我们可以应用于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加上这些跟踪的信息可以被分享。在一个大的集体里面它就能对一个社会里面人群的行为进行分析,我们每个人在一生当中,所产生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这里只拿我们个人的身体状况、健康信息来做一个例子。光是这一方面,每一个人的生物数据都是不同的,这个数量就足够巨大了。比如说我们一天当中你的心脏跳动率的变化,比如说我心脏跳动的频率跟你是不同的,跟每个人的都不一样。所以这种数据的跟踪可以非常个人化,做的非常具体。不管是应用于个人医疗健康领域,还是其他。在健康领域的话,那么他可以根据你所有生物数据的分析来为你提供个人定制的健康医疗计划,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和最适用的药品。

这样的服务,在以前的话,也许分析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要一个医生几年的时间,但将来有这样的技术,它会在瞬间就实现。所以跟踪它可以适用于非常个人化的服务。一方面的话,它可以是很大型的,比如说政府可以监控到每个人在什么地方,街上人口的流动。那么也可是企业对他的用户进行一个追踪,也可是你个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或者是你对你的家人在那里进行一个追踪。

那么刚才提到了《少数派》报告里面的电影展示的一些技术,当他走过一个长廊的时候,他的周围会出现一些广告,这些广告都是个人化的,知道他平时对什么感兴趣,所以对每个人看的广告都是不同的。这也是一种追踪。我知道这可能令大家听起来有点担心,因为你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被人追踪的时候,你的隐私怎么办。不过我还是要指出跟踪技术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它怎么样能让人们舒服可以接受呢,那就是这种监督是双向的。在千万年前,那时候我们还没有这种追踪的技术,也许那时候我们的隐私很健全,所有东西都是隐私。现在的话我们的隐私暴露了,目前大家觉得还可以接受,为什么呢?就因为这种追踪是双向的,你可以看到我,我也可以看到你。

所以我觉得在未来的话,我想主要是这种监督是双向的,我想它是大家觉得安全,可以接受的。现在还做不到,现在我们走在街上,我们只被这些摄像头追踪。但是我们自己还没有办法去监督这个企业和政府,那么我想只要这种监督的权利是平等的,就可以让大家觉得更安心和可以接受。所以这种技术是可以服务于人类,可以为我们带来好处。只要我们知道怎么样去使用它,我想它是可以让大家觉得舒适和安心。这也是追踪和隐私之间的一个关系。

所以它们之间有一种互相的关系。在一方面,我们的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和公开。我们的个人透明度可以变得更大,你不想的话,你也可以把自己保护起来,这个透明度可以做到最低。我们就像有一个滑动的鼠标一样,可以选择自己的公开度、透明度。但是也要注意上面这个私有度和透明度,跟下面这两者是相结合的。

如果你想要一个商家为你提供更加私人化的服务,你想政府更尊重你个人的选择,更了解你个人的需求的话。那么你就必须跟商家暴露自己,你必须暴露自己更多的情况,你才能得到更个人化的定制服务。就像现在大家跟朋友相处一样,你想让你的朋友更了解你,你就要了解他更多的东西。那么这也就是最大的个性化服务,就要求最大的透明度。

如果你想把自己保护起来,那么你就只好接受,只能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固定的人,而不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个体这样的现实。如果你想拥有最大的隐私,那么你就只会被商家或者政府当成一个普通人,就在各方面的数据都取一个平均数,而不是个人化的。所以我想这个技术还是好的,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有一个选择的机会。

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把自己的透明化做到最高,你要在这里进行一个思考,进行一个选择。就好像我们目前在社交平台上,以前是这样。目前在国外有句这样的话,隐私让位于炫耀。

下一个趋势,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认知,认知也就是让每一样东西变得更聪明、更智能。我想这可能是未来二十五年中,所有趋势当中最强大的一个趋势。那就是我们能让一切的东西,一切的技术,我们刚才提到的跟踪、分享等等趋势,都变得更为强大。通过AI, 通过人工智能。那么我们现在已经有人工智能了,不过它是在后台发生,我们往往看不到。

目前使用AI, 很多时候在医疗领域,可能它的诊断比一个医生的诊断更精确。也有的医生对此表示担忧,比如它觉得X光的检查还是由人来进行,不应该交给机器。在法律领域也是这样,在很多时候,AI他可以对一些法律证据的分析可能比人做得更好。很多的领域,在飞机驾驶上,大部分时间都是进行电脑的自动驾驶了。平均在一次航行当中,其实这个飞机只有大概8分钟的时间是需要手动控制的,其他时候都是自动驾驶。还有很多其他的领域,特别是体力劳动,人工智能做的比人更好。

我们已经有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它还会对一些照片进行分析,比如它对屏幕上这么多的照片,它可以找出,也许你可以从里面找出我妈妈的那张照片,从里面找出我生日派对上的那张照片。你发出这些指令之后,它可以寻找,并且它可以记忆你的指令,它能记住每一张照片里面的内容。

今年的另一个大型的活动就是谷歌的机器人战胜了韩国的围棋冠军,这也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例子。那么我们知道谷歌它的人工智能已经能做这么多的事情,但还有一点不同的是,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目前谷歌做的,它不但是能够训练AI去做电子游戏,还训练AI自己去学习电子游戏,让AI有一种自己进化的能力。

这是人工学习技术的交互领域用于很多领域,人工智能的学习,当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用了人工智能去做成这件事情,我们会给它一个新的名字,打个比方是计算机,如果这个计算机比你更加聪明,在数学的计算上面这个计算机比你还聪明,GPS, 在导航比你更强,百度、谷歌在记忆方面是比你更加聪明的,他们可以记忆每一个文字,可以记下六百万亿个网页。所以像这种搜索引擎,已经是比人类更加聪明,在某些方面来说确实是这样的,那为什么要用人工智能去驾驶我们的车辆了,为什么呢?因为人工智能开车和人开车方式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去年人开车造成了100万其他人的死亡,由于车祸的原因。所以这种人应该不去开车,如果他开车开的不好的话,应该不要去开车。人工智能去开车的话,它们不会像人一样,它们是非常集中去开车,它们和人开车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智能是对我们自己的理解并不是特别地好,打个比方说我们会觉得IQ是单维度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大,从老鼠到猴子,到天才,到人工智能。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个单维度的发展,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IQ智能并不是这样发展的,IQ智能是更加复杂的,人类是有很多不同的思维行为,比如说推断推理。还有一些导航的思维,我们有很多不同的思维,就好像是一个交响乐一样。比如说每个乐器由不同的乐器去演奏,不同的人的思维方式,还有它的IQ, 智能的组合是不一样的,动物也是这样,动物也有自己思维的,但是可能跟人类的思维不太一样。可能动物的思维能力没有人类这么强。比如说像松鼠这么小的动物,它有长期记忆的能力,它可以记住一万个坚果埋藏的地点,如果它把坚果埋藏在一万个地方,它会记住它把坚果埋在哪里,它在这方面甚至比人类更强。

机器也有和人类智能相似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应用了人工智能,我们会做一些事情,会工程的去处理。但是工程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够在每个方面都达到,肯定是有一些折中的地方,人也有折中的地方,你要去特写。但是人工智能,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人是不太一样的,这是我想强调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可能会发明不同的智能的产品,不同的智能思维,这跟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优势,以不同的思维去思考,这是人工智能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它和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的。

人工智能以不同的方式去思维。第二点,它将会取胜第二代的工业革命,150年前,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是起源于人工电力的创造。但是现在我们有不同的电力,人造电力,通过蒸汽机,还有电机,还有其他的人工的这些能源,动力的来源。

例如,我们开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借助各种东西,像高速公路,还有其他的物品。因为我们现在有人工的一些能源,人工的这些电力,可以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大楼里面进行分配。这种人工的电力变成一种商品,大家交电费就可以享用电力资源。但是人工智能是怎么样的呢?人工电力,我们刚才谈及到的,如果是人工智能,如果是说你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想法,比如说一些机械的发明,打个比方说一个物体,那么再加上电力。原来是一个手动的泵,你加上电力就变成电泵,加上人工智能,就变成一个拥有人工智能的这么一个设备。那么通过这种叠加,我们以前的一些发明,现在的威力是更加大的,是被放大了很多倍,加上了电力,加上人工智能,我们就有一个电力的电泵,以前是手动的,现在有电泵,电泵的基础上有人工的电泵。我们开车不仅是靠电机,现在还有一些无人驾驶新型的车辆。

人工智能,你不需要拥有它,你可以享用它的使用权就好了,人工智能可以变成一种商品,变成一种设施。如果是有家初创公司,他有一个产品,把这个产品智能化,购买了一些人工智能的技术,从云服务器,购买一些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应用到他们的产品上面,就可以改变他们的产品。谷歌这家公司,实际上他有很多很好的AI技术,他们也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现在我们购买人工智能已经是作为一种商品可以被消费。现在我们已经拥有AI了,AI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现在的话,我想谈一下未来的结局,我觉得未来是很难去预测的,我们很难对未来深信不疑。

二十年前你可能想象不到我们今天的世界。那未来的二十五年将会是怎么样的呢?很长时间,我都在考虑各种技术趋势,打个比方说,现在电脑,计算机的技术变得越来越小,现在这种技术可以进入到我们的协作里面,可以进入到我们开门的把手里面。现在我们去酒店,例如Xbed,你不需要用房卡都可以开门了,还有一些更加先进的技术。所以我们要对一些不可能的事情相信它们将会有一天成为可能,成为现实。

我们现在仅仅是一个开端而已,人工智能也好,虚拟现实技术也好,仅仅是一个开端。以前的话,我们没有VR的专家,但是二十年后,我觉得我们的这个知识将会变得更加的深入。我觉得考虑到未来的二十五年,我可以确认的一点就是二十五年后的最棒的产品,最好的产品,大家都会使用的产品,大家都会使用的服务,对人们最重要的一些产品,现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但是我们以后,或者你们将会发明这些重要的产品。所以你们现在开始还为时未晚。未来,我们面前的未来就摆在我们面前,大家都拥有同样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时代,展望未来二十五年,我们有很大的潜力,谢谢大家!


【号外】由执惠主办的《2016中国旅游大消费年度峰会暨颁奖盛典》将于12月14-15日在北京举办。2017产业风向标,聚焦休闲度假,文旅及“旅游+N”模式;旅游大消费十巨头首聚,覆盖旅游大消费全产业链;旅业年度盛会,执惠诚邀您的参与、见证。了解详情及报名请点击链接:我要报名

版权声明
执惠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大消费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执惠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执惠」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大消费产业链升级。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执惠编辑部邮箱zjz@tripvivid.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执惠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执惠观点。关于投融资信息,执惠旅游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执惠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特别提醒,如果文章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执惠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执惠」,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本文来源执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后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 热搜词 #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执惠用户协议》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